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系资本视角的企业开放—自然管理控制

企业只凭借自己所拥有的资源,高效经营管理,很难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适应生存的环境;单一企业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与承受能力显得十分脆弱,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包括内部利益相关主体与外部利益相关主体),构筑具有强风险抵抗能力的经济共同体。如何管理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尤其将它们的关系提升到资本的高度予以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控制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就开放、自然阶段的管理控制,学者们从控制观念、控制方式、控制模式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张先治(2003)认为企业管理控制与组织的内外环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被动适应,而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池国华(2003)持有类似的观点,与此同时他以权变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认为开放、自然的管理控制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杨雄胜(2006)提出管理控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必须以维护组织生态系统,确保组织生态能力为根本目标,强调生态控制,要建立商务生态系统,企业必须确立合作竞争、信任关系、共同发展、信息集成共享和系统优化的观念。王海妹(2009)研究认为开放、自然管理控制更关注前馈控制、直接控制与结果控制等控制方式,控制模式以文化模式主导,同时融合制度模式与市场模式,可以说开放、自然管理控制以企业生存环境为基础,建立与维护组织生态系统为目标,关注企业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强调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

对关系资本的理解并不完全统一,Bontis(1999)认为关系资本是嵌入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而Lynn(1999)认为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环境之间通过关系资本联系,两位学者注重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而Johnson(1999)认为关系资本不仅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主体的关系,也包括组织所在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文化资本列入关系资本范畴。彭星闾(2004)认为关系资本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其目标而建立、维护和发展管理而对此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他认为企业关系资本不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主体,而且包括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控制是一个多方协调建立和达成彼此接受期望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在控制结构中(程新生,2008),如管理界将信任控制、文化控制视为一种管理控制方式,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看,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已经纳入企业管理控制的范畴,但是一直没有将关系提升到资本的高度予以重视。

二、关系资本视角管理控制的基本模式

以组织行为理论与权变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企业关系资本治理实现管理控制目标,控制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自然型管理控制要求企业设计的关系结构要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不受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理性行为因素影响;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开放型管理控制要求企业设计的关系结构能与企业的内外环境实现有效对接,尤其实现嵌入持续有效。只有嵌入持续有效且关系结构能反映企业的关系域秩序的企业关系才能视为企业的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在提升过程中经过信息、资源、制度以及文化嵌入,最终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实现文化融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基本形成,也有益于实现企业管理控制的终极目标: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一)自然型管理控制下设计的关系结构能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

企业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内部相关利益主体如与员工、管理者等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如供应商、销售商、客户、政府、高校、科研所等两层关系。对于企业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程新生(2008)认为企业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控制不再是管理者的特权,其他团体可以通过共识规则进行自我管理,管理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的角色。企业中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控制者单向行为,控制者的控制有效性取决于被控制者对控制者的承认程度,控制被视为一个双方协调建立和达到彼此接受期望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又根据其是否在同一产业链上分为:企业与产业链成员的关系;企业与非产业链成员的关系。企业与产业链成员不管是出于信息共享、风险防范,还是出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考虑,企业与产业链上成员通过多次博弈,彼此觉得必须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因为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已由单一企业之间点对点的竞争转化为企业所在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线对线的竞争,而产业链的竞争力由竞争力较弱的成员企业决定,企业与产业链上的成员都意识到只有产业链上所有成员协调发展,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与非产业链成员的关系,如企业与高校、科研所、政府的关系,由静态关系转化为动态关系,由暂时性关系转化为稳定持久关系,现实中创新集群取代官产学研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从上述企业的关系分析,得知现代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包括异质性、互动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自然型管理控制导向下设计的企业关系结构要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能突出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衡量企业关系结构与企业关系域秩序的一致程度,可以通过评价关系结构的密度与长度两个特征变量。关系结构密度描述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接触面,密度越大接触到的相关利益主体越多,密度越小接触到的相关利益主体越少,设计的关系结构要实现能与企业所有直接相关利益主体有机会接触,尤其是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以防止结构空洞出现。关系结构长度描述企业与某一类利益相关主体(如供应商一类主体,除了包括企业直接的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关系的深度。这里的关系深度是外延式深度,不包括内涵式深度,内涵式深度放在关系资本提升中分析。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IT技术,除了设计现实的关系结构,还要重视企业虚拟关系结构的设计。
(二)开放型管理控制实现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有效对接

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在这主要考虑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社会、技术、经济与法律、政治等组成;二是由供应商、顾客、竞争者、雇员与股东等组成。在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管理控制需要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高质量的信息。除了设计的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面积比较大以外,关系结构更应该适应外部环境,能与外部环境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企业通过关系结构将有用的信息输入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帮助企业作出决策并实现决策目标。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第一次对接是否有效,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评价:一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关系结构中各个节点并没有因为对接而被破坏;二是在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关系结构获取有助于企业作出科学决策的基本信息;三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畅通;四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关系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初显成效。当企业通过关系结构可以收集大量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时,从信息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可以适当地满足决策需要,企业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实现了对接,但是这次对接是企业出于自身的内在动因,希望从外界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是企业的单向行为,关系结构自身是否具备自我调节、完备的功能,在对接的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因此陈莹(2008)将第一次对接视为企业关系认识阶段,即在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信息、符号和语言组成的共同语言集,能够促进当事者之间的交流和协调,通过认识判断对方是否满足组织合作条件。笔者认为能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关系结构虽然实现了与外部环境的第一次对接,但是并不等同企业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实现了互动,因为企业内外环境是变化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关系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很难在短期内完备,可能制约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以后的持续互动。

(三)关系资本提升有益于培育文化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

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资本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特点是通过现时的投入在未来获得比现时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彭星闾,2004)。关系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形成,关系主体之间只有表现为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关系主体间从一次博弈转为重复博弈,关系主体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陈莹,2008),关系各方实现了互惠互利,在良性互动中各取其利,此时的企业关系才满足资本特征,可以界定为关系资本。企业关系资本的互动质量可以通过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这一质量特征评价,企业的互动次数越多,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越大,相反其强度越小。企业关系资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反复嵌入信息、知识、专用资产、制度与文化,逐步提升,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越来越大,其控制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根据关系资本提升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关系资本提升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关系资本萌芽期。通过信息与知识共享,主要解决关系伙伴间的目标是否相融、资源是否互补、文化是否可以融合,关系是否有必要深化,因为这个阶段的关系资本缺乏资源保障,所以关系资本非常脆弱。第二阶段是关系资本形成阶段。在充分沟通之后,企业觉得与关系主体实现目标、资源与文化的整合可行,可以相容,企业将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实物资产等有形投资和技术、人力资产等无形投资,关系专用资产的投资为企业关系资本的提升提供资源保障,同时也为以后获取关系性租金打下基础。第三阶段是关系资本巩固阶段。提炼协调各关系主体,各关系主体认同度较高,实现各关系主体共同战略目标的不完全非正式契约,使其形成正式的制度,制约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第四阶段是关系资本的升华阶段。各关系主体能否持续合作,受各主体的组织文化影响较大,只有实现文化融合,塑造共同核心价值观,各主体形成的关系才能持续有效,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文化融合,也塑造出共同核心价值观。在第一、二阶段是基于算计型信任控制维持企业的关系资本,关系资本控制须强调心理控制为主,第三阶段实现了制度控制企业的关系资本,比较关注非理性行为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到第四阶段从制度控制向文化控制过渡,又回归到心理控制为主。在整个关系资本提升过程中,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进,从强调算计型信任控制转化为强调制度控制,然后又回归到认同型信任控制,最终形成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有益于构建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利益的企业生态系统。

三、小结与启示

不是所有的企业关系都可以视为关系资本,只有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且能与环境对接、持续互动,企业与利益相关主体从互动过程获益的企业关系才能视为关系资本。企业关系结构的设计与对接凸现了自然、开放管理控制的思想,在自然、开放管理控制下进行,而关系资本提升有助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进一步改进与优化,形成了以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构建了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利益的企业生态系统。可以说,企业关系结构治理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这为研究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实企业现行管理控制效率低下,与我们没有跳出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研究管理控制有一定的关系,企业管理控制实践要想有新突破,必须立足于构建企业商务生态系统这一终极目标,敢于寻找传统企业管理控制边沿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池国华,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审计研究,2003(5).

[2] 王海妹,张相洲.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8).

[3] 彭星闾,龙怒.关系资本——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J].财贸研究,2004(5).

[4] 陈莹.基于嵌入视角的企业关系资本形成机制研究[J].学术界,2008(5).

[5] 董雅丽,薛磊.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