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层次理论及其CAS
一、引言
公允价值层次(fair value level)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重要部分,能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层次明晰的应用思路,有利于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正式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应用层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以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为蓝本制定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而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成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①(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的一大特色②,关于公允价值层次的思想已有深入的体现,对公允价值层次的规定比以前更为具体、范围更广。然而,现行准则在公允价值层次的相关规定上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本文在借鉴FASB和IASB有关公允价值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我国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层次的分层原则及其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有利于我国相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完善,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FASB与IASB关于公允价值层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FASB与IASB关于公允价值层次思想的变迁和发展
公允价值层次的思想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初期就已存在。早在1977年FASB发布的SFAS No.15《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复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中就已提出以市场价格估计公允价值,若无市场价格,则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算公允价值。2005年,FASB在发布的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工作稿)中将公允价值层次按信息的相对可靠性分为5个层次,并在2006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正式稿)最终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3个层次。
IASC(IASB的前身)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联合工作组制定的《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1978),分为有可观察市价时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和无可观察市价时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两个层次。由于IASB以FASB发布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为蓝本制定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IASB的有关公允价值层次的内容与FASB基本趋同。
(二)FASB关于公允价值层次的主要内容
FASB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是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具体地将公允价值层次按计量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信息是在计量日报告主体有能力获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未经调整的公开报价。但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可能使得活跃交易市场中的报价信息不再属于第一层次的信息:(1)如果报告主体持有大量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类似资产或负债,例如融资证券,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也许是可以获得的,但每一项资产或负债各自的公开报价难以取得。这时,计量公允价值应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种方法不再单纯依赖于公开市场报价。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将导致较低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2)在某些情况下,计量日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也许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例如在清算日发生的资产交易行为。企业有必要施行一项政策以识别不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一贯应用。如果根据新信息对公开报价进行了调整,可能导致较低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二层次的信息是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不同于第一层次中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的其他信息。这一层次的信息包括:(1)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2)不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例如该市场中只存在资产或负债的少数交易;价格不是当前的,不同时间或不同市场间的报价变动很大,例如经纪人市场;或者市场上只有少量信息是公开的,例如当事人对当事人市场。(3)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以外的其他可观测的信息,例如,在通常的报价期间可观察的信用风险和违约率等。(4)通过关联交易或其他方式得到的,主要从可观测数据获得的或由可观测数据证实的信息。
第三层次的信息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信息。如果不能获得可观测的市场信息,应当用不可观测的信息计量公允价值。因此,在计量日,允许几乎没有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的情形存在,这时就需要运用有关的估值技术来计量公允价值。因此,不可观测信息应当反映报告主体在运用估值技术所使用的相关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
(三)层次化公允价值计量的归宿:市场脱手价格
从上述公允价值信息分层计量的结果来看,在FASB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无论处于何种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其目标都是为了捕获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市场脱手价格③(market exit price)。具体地,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显然是市场脱手价格;第二层次的经过适当调整确定的公允价值是调整市场脱手价格;第三层次中利用估价技术计量出的公允价值则是模拟的脱手市场价格。由此可见,市场脱手价格终将成为层次化公允价值计量的归宿。
三、公允价值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公允价值进行分层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公允价值是一种特殊的计量属性,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短期应付应收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谢诗芬,2004)。在计量某一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可能这几种计量属性的信息都可得,都可以用来计量公允价值,而各种计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此时,应选用哪种方法来计量其公允价值更加反映现实呢?公允价值层次理论对市场信息进行了分层,强调优先采用第一层次进行估价。而且,由于资产和负债进行交易的市场结构和活跃程度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市场信息的质量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会计主体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会面临着成本效益的约束。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各个会计主体的选择就会多元化,这样产生的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比性。为了保证反映真实的计量结果和可比性,使会计主体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恰当地选择市场信息,有必要按统一的的标准将估价技术所使用的信息分层别类,为市场信息的选择提供一个框架,让会计主体对市场信息有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不同公允价值等级需要分开单独披露。公允价值计量旨在通过公允价值等级减小盈余操纵,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一致性和相关性(邹小平等,2007)。
(二)对公允价值进行分层计量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需要
1978年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指出“财务报告应该提供有助于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利息,以及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贷款等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可见,SFAC No.1要求企业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这就要求财务报表能够反映经济环境对企业影响的真实情况,提供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信息。公允价值层次将估价技术所依赖的信息分为若干层次,并要求对公允价值层次的披露进行分别对待,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更为明确,有助于提供关于现金流量的更相关的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所以公允价值层次有利于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
(三)对公允价值进行分层计量有助于实现“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决策有用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此种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他们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应承担的义务”(Scott, 1997)。对公允价值进行分层计量,既实现了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之中,还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合理可靠性,极大地促进了“决策有用的计量观”的实现。
四、公允价值层次理论在CAS中的应用
(一)我国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层次的分层原则
在对公允价值层次进行分类时,需要考虑适当的原则,才能使公允价值层次的分类更加严谨科学。借鉴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本文认为应明确如下公允价值层次的分类原则:
1.以解决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的原则。目前,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是制约公允价值更广泛应用的“绊脚石”。公允价值层次的实质是对公允价值估计技术所使用信息的可靠性程度进行排序,相对地,第一层次的信息(一般是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可靠性程度最高,第二、三层次则依次减弱。因此,公允价值层次理论为解决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提供了参考。
2.市场脱手价格目标原则。从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来说,无论对公允价值层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分层,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都应是相同的,即从市场与者角度出发的脱手价格。
3.成本效益原则。可观测信息获得成本相当低廉,且相对较为可靠④,因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优先采用可观测信息。在没有可观测信息的情况下,使用不可观测信息计量公允价值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这种情况下,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某类信息可能导致较低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此时就应分析所使用的信息对这一层次的计量是否有重大影响。
(二)CAS中公允价值层次的确定
我国的现行准则中,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应用层次的准则有八项。这八项准则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交换》、《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企业合并》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现行准则对公允价值层次的思想已有广泛的体现,对公允价值层次的规定比以前更具体、范围更广。但现行准则在公允价值层次的相关规范上仍存在诸多缺陷,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公允价值层次的分层依据应是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所使用的信息。由上文可知,我国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层级的分层依据不是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所使用的信息,而是这一信息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本身相结合的混合分层依据。本文认为,这一公允价值层次的分层依据不尽科学。因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本身的优劣很难排序,而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所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质量好坏与取得成本的高低一般难以区分。一般来说,与不可观测市价信息相比较,可观测市价信息的质量相对更好、取得成本相对更低;然而,与非活跃市场中的可观测市价信息相比较,活跃市场中的可观测市价信息的质量则更好、取得成本则更低。
2.公允价值层次不同的信息披露应区别对待。信息披露是会计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公允价值会计来说,信息披露更重要。公允价值层次的相关披露能够提供给报表使用者大量相关的信息。邓传洲(2005)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相关假设,如果不在披露中详细说明计量公允价值所使用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估价方法,报表使用者将无法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假设及相关风险,其计量结果对报表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而且,这也为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机会。公允价值层次能够有助于解决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准则没有做出公允价值层次化计量下披露的区别对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可观察信息的披露应更加详尽明确。
3.公允价值层次的划分应体现脱手价格目标。如前所述,我国现行准则有关公允价值定义与层级的规定,都未能明确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脱手价格目标,这不利于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不利于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层级规定的贯彻实施。
4.应该对在没有可观测信息下计量公允价值的各种估价技术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有多个准则提到估价技术的运用,但一般对各估价技术的具体应用中的操作性没有具体的规定。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一些资产和负债常常没有可观测的市价信息,公允价值计量仍需要运用估价技术进行操作。然而,在估价时很多方面的信息要依赖于主观判断,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存在诸多难处。这也正是很多人担心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帮助会计师尽快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同时,应当加强对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的研究。
5.我国现行准则是参考相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现行准则对公允价值层次划分的基本问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由于目前IASB并没有制定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我国也由此没有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还给实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诚然,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种互动(王军,2005)。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市场环境状况,深入研究公允价值层次理论及其实务问题,尽快制定一项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并在其中对上述“公允价值层次划分应体现脱手价格目标”、“分层依据”、“区别对待不同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披露”等公允价值层次的相关问题进行统一的规范。
五、结束语
公允价值信息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经济决策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如何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也将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而FASB与IASB关于公允价值层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的阐述构成了公允价值层次理论的基础,正确地理解公允价值层次理论,并明确其现实意义,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当然,在当前我国转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一些资产和负债还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加之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制定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势在必行。因此,深入研究公允价值层次理论,并结合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实际情况,为我国顺利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3]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二版)[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 陆建宇,张继柚,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3):18-23.
[6] 斯科特(Scott,W,R.).财务会计理论(第3版)[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会计研究,2007(10):11-15.
[8] 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3):24-30.
[9]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 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与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