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与内部控制优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进化,内部控制已是现代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ERP的出现和实施,为企业整合内部资源提供了新平台,但同时引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新课题。
许多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上马ERP项目,有的收效甚微甚至弄巧成拙,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难以为继;也有部分企业成功实施了它们的ERP系统,企业运作井然有序,迈上了新的台阶。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对ERP与内部控制优化进行阐述,但愿对读者略有裨益。
一、ERP与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ERP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计划为主线,实现对企业整个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ERP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并进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的集成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更多的是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结晶和体现,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力工具。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及要素
纵观会计发展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历史阶段。
当前,由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中较为成熟的和普遍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立体框架。
二、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实施ERP系统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仍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要素组成,只是这些基本要素的内部构成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有了新的变化、特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些变化表现在: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基调,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包括:企业人员的诚信度、职业道德及能力,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及经营风格,公司权责分配方法、人事政策,以及董事会的关注和指导。
ERP实施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会随之发生变化,组织结构柔性化,管理结构变得扁平化、流程化,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能够快速有效的沟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控制责任更加明确,控制效率更高。ERP的实施也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和管理观念。ERP的应用增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灵活性,使信息无论处于何处都可以被企业内外部人员容易的获得。同时,在企业的新型扁平式组织结构中,领导也不再仅仅是组织等级的上层,还成为行动的中心。
(二)风险评估
企业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要了解并应对其面临的风险,就是要在既定的经营目标下分析并减少风险,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
ERP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发现、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使企业可以及时准确的分析、辨认企业在实现所定目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适时的加以处理。把ERP系统的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风险防范的工具,将能大大减少错弊的发生,保证企业业务处理活动正常的进行。当然,ERP系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例如: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企业在ERP的实施过程以及在随后的日常使用维护中,都应该着重注意对这类风险进行评估并运用适宜的手段进行控制处理。这些新的风险点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企业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ERP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是伴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都极大的改变了以往企业封闭、集中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ERP的实施增强了控制手段的灵活多样性和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预防、检查和纠正功能。同时我们看到,ERP系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也对内控体系提出了新的控制要求。
(四)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辨识和取得信息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沟通,使员工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切实履行其职责。
ERP结合下的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实时性和电子化的特征,使内部控制系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ERP环境下,网络连接企业各职能部门,实现了各种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处理,信息需求者可以实时获取各种信息。在这种条件下,内部控制可以由顺序化控制向并行化控制发展。同时,相对开放的信息系统也为内部员工和管理者提供了开放的沟通管道,有利于内部沟通的进行,使组织内的员工清楚了解内部控制体系和各自的责任。管理者也可以随时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生效情况。
(五)监督
监督是评估内部控制,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为内控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反馈。
在ERP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的程序化使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对ERP软件系统的依赖性,同时还增加了由于差错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因而反复发生的可能性。ERP的应用,使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了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程序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设计的质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那么控制失效就可能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由于程序运行的重复性而反复发生相同的纸漏。所以,在ERP环境下,更应注意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监督,应该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情况。
可见,内部控制框架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ERP的应用使内部控制框架构成要素的内容产生了新的变化,给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实施ERP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联
ERP能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 使企业业务数据统化、全部在线处理。从技术层面看, 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 对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规划、统筹与合, 从而减少环节, 提高生产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管理层看, 它又是一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因此,ERP系统从管理范围的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工具。不仅如此,由于互联网的加入,ERP还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能量,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ERP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实施ERP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