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众所周知,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审计质量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却不可不谈。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活动规范运作、发展的重要尺度,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优劣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予以控制、管理和提高,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是当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予以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质量管理的途径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恪守审计原则,为审计质量管理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审计行为需要遵循审计原则才能发挥职能作用,如果没有审计原则,审计制度、规范便只是一些苍白无力的条文,难以起到引导和约束审计行为的目的。因此,把审计原则定性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恰如其分。
(一)科学化原则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考核指标复杂。因此,必须针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明确审计质量管理的目标,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现科学化。
(二)规范化原则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既是搞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又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规范化原则,具有明确的目标、衡量的标准、实施的程序、考核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防范审计风险的制度和措施。
(三)重要性原则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涉及审计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因素,但审计质量管理却不能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而应当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因此,必须确定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并针对存在的审计风险予以重点控制。在此基础上,同时兼顾对其他因素和其他环节的管理。
(四)统分结合原则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管理活动,企业内部的全体审计人员,既是审计业务活动的主体,也是审计管理活动的主体;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有赖于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实施对审计质量的管理,遵循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把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贯彻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中。
二、夯实基础工作,建立规范体系,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审计规范分为两种,凭借审计人员“内在动力”发挥作用的审计规范称作自律性规范,而借助“外部压力”发挥作用的则称为他律性规范。无论是他律还是自律规范,都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制度基础和工作保障,应当建立健全并不断更新各种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法规制度支持。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部审计法律规范
这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内部审计行为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认真遵循的行为标准。如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人的职责、权限,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等;国家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不但规定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同时规定了相关要求以及对违规违法内部审计人员的处分等内容。
(二)内部审计技术规范
这是对审计行为提出的技术性要求,是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的技术标准,包含企业内部审计行为应当遵循的技术性要求和具体内容等。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各具体准则、各企业制定的适于本企业操作的审计业务技术规范等。
(三)内部审计道德规范
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责任感规定以及审计行为规定。工作责任感规定是要求并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热爱和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以从事这一职业为荣,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审计行为规定是要求和引导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应当做出哪些行为和不得做出哪些行为。只有将上述规定落实到审计人员具体工作中,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执行质量标准,实行动态控制,为审计质量管理提供精确的作业尺度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优劣、考核审计人员业绩的重要尺度,按照分类角度的不同,可划分为若干种类。本文按照审计业务流程和文书资料划分的角度对质量标准予以阐释。
(一)企业内部审计计划质量标准
企业内部审计计划分为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审计实施计划三类。编制长远规划要满足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各方面要求:一是企业最高管理层的要求;二是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面临风险及风险成因的分析结果;三是本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状况。
编制企业年度审计计划一般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个回合方能形成,计划编制要做到程序合理,重点突出,并体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年度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审计项目及其时间、人力资源安排等。
编制审计实施计划,其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编制计划目的,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并明确本次审计要达到的具体目的。二是计划的内容要完整,主要包括审计依据、目的、要求、审计方式、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审计程序、人员分工等。
(二)企业内部审计证据质量标准
审计证据质量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根基,至少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与审计事项相关。只有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才具有证明力,才能作为评价审计事项的依据。二是要客观真实。这就要求审计证据的来源必须可靠。三是重要程度。审计证据的重要性与审计结论直接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做出审计结论的主要依据。四是证明力充分。审计证据来源广泛,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证明力也有强有弱,但只有对审计结论构成支持的审计证据,才具有充分的证明力。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
审计工作底稿是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它是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利用全过程的记录,是撰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内容完整。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查实的问题或情况的事实记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和附件等。二是重点突出。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很多,性质、大小等重要性程度却不尽相同,是否全部写入工作底稿,应当视审计目的与要求而定。三是责任明确。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所列示的内容负责,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对其进行审核把关。
(四)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
审计报告是审计查证阶段结束后,在综合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审计情况尤其是审计结果的综合反映,是审计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其质量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项:一是事实清楚。审计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必须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切忌主观推理。二是重点突出。审计报告所披露的问题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不能泛泛而谈和追求面面俱到。三是定性准确。每一条结论都要有明确、充分的依据,并将其列示于审计报告。四是意见和建议科学。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尤其是应当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五是形式符合统一规定,文字表述简明扼要。
四、掌握评价原则,明晰相关责任,为审计质量管理建立检查和评价应对机制
(一)检查和评价的内容
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和评价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实施,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经批准的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及其修改方案。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材料。三是审计人员实施查证过程中所作的各种记录。四是判断审计事项的依据。五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六是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形成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等文书。七是被审计单位关于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执行情况的材料。八是审计后续检查阶段的有关资料。
(二)检查和评价的重点
检查和评价上述资料时,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的内容与审计计划、工作方案的符合性。二是各项记录资料的详细与准确性。三是各项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充分性。四是审计评价的正确性和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五是各项审计资料与审计档案质量标准的符合性。
(三)检查和评价的方式
检查和评价的方式,一般应根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及运作方式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审计组内部,由审计组长或主审按责任层次由上而下实施审核。二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评审组实施检查和评价。三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本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实施交叉检查和评价。
五、结合工作实际,强化人员素质,为审计质量管理培育优良的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审计部门和人员)是企业审计活动最关键的构成要素,所有内部审计过程都是“由人而为”才得以开展和实施。因此,加强对审计资源的管理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奠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优良的环境基础
首先企业最高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地位;另外,必须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创造适宜的审计工作条件和环境,以解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奠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优良的环境基础。
(二)重视教育,加强管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力执行者。因此,重视教育,强化素质,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必要和间接手段。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开展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本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群体知识与技能结构的优化。三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审计人员岗位履责机制,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等。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并非是一蹴而就便能够完成的事情。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共同、不懈的努力,需要企业决策者和最高管理层给予不断的关注和支持,需要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单位的协作和帮助,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充分理解,当然更需要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唯如此,才能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内部审计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更好的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