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几点思考
现行财务分析方法一般围绕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其意义在于揭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应程度。一般而言,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该指标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弱且不稳定的资产,更精确地衡量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揭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比率是现金和短期有价证券之和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也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其主要作用反映企业在最坏情况下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如果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高,就表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短期偿债能力较弱。本文试以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合理性入手,在比较上述指标高低的同时,与其他一些财务信息建立关联,揭示该指标蕴含的一些异常信息。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与短期借款对照分析
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类现象,连续几年企业的短期偿债指标较高,流动比率在2.3左右,速动比率也在1.5左右,企业的短期借款(或应交税费或应付职工薪酬)却居高不下,无减少的迹象。按常理,较高的短期偿债指标意味着企业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但企业却为什么一直放着现金在家中,置外面需迫切偿还的负债却不理呢。换成个人角度,这种现象就是某人口袋里装着大量现金不还债,走出门外却被一堆债主追着跑,匪夷所思啊。仔细思考,原因可能是企业为了改善盈利状况,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流动资产,或直接虚构交易事项,虚增资产和收入。在资产负债表中,虚增的流动资产对接虚增的留存收益,而负债不变,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流动比率的改善,流动比率常年较高,却无钱还债的怪现象。如果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重较高,或者应收账款增长的比例较快,并且企业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长期为负数能进一步印证此类状况。
二、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与营运指标对照分析
由于采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企业流动比率较高,但并不一定说明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资金,因为流动比率高也有可能是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增多且收款期延长,企业用来还债的现金却短缺,由此借营运指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说明企业收账较快,速动资产较好,偿债能力强,存货周转率较高,说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流动性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也就较快。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较低,但企业的营运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却较高,可从动态的角度补充说明了短期偿债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存货周转率指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真实性,企业是否存在月末存货挂预付账款上,然后少结转成本,造成存货周转率指标较高的假象,对于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同样要注意企业是否存在不良迹象。
三、利用趋势分析法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为了满足一定的融资目标,企业可能存在对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进行操纵的行为,而企业的流动性却未得到任何改变。例如企业月末推迟一些购买业务并用可得到的现金(出售有价证券)支付一些流动负债,降低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举借长期债务以增加现金,这样,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就暂时性得以提高为此,对于这些精心编制过的指标,有必要进行较长周期的分析。首先分析该会计期末前后一段时间内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其次关注企业较长一段时期内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变化,剔除季节性变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以确保分析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最后,还可以和经营业务相近,规模大小相同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进行比对,取该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通过趋势分析,观察该行业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的共性,从而反衬该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异常情形。
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与企业经营现金流对照分析
企业清偿到期债务,虽然可以通过及时筹措现金或通过非货币性资产的变现来进行,但这类方法可能会干扰企业正常的运行状况,有违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最安全、规范的办法依然是利用经营活动取得现金净流量清偿债务。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稳定增长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要保障,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可参考的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例如 (l)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2)到期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 现金利息支出)。该比率用来衡量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是否足以支付企业的到期债务,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如果数值小于1,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的本息,企业必须对外筹资或出售资产才能偿还债务。这类指标能体现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债务的偿还,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实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流动比率指标、速率比率指标、现金比率指标在反映现金流量与偿债压力互动关系上的不足。
五、关注企业的债务陷阱
债务陷阱是指企业可能存在但没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未来偿付义务。这类债务信息的不对称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例如现行会计制度不作披露要求或企业刻意隐瞒导致。它的客观存在会导致分析人员低估企业的债务规模,从而虚夸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由企业隐瞒导致,则企业一般在经营过程中遇上难题,分析人员可查看企业的收入费用情况,通过盈利能力分析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企业如果经营发展状况较好,无须鬼鬼祟祟。企业常见隐瞒债务的途经有:
(1)利用关联方关系,把负债嫁接于子公司。(2)改变负债的确认条件,对已经发生的现时义务不列为负债,或故意推迟确认时间或少列负债。(3)变更负债的确认标准,故意低估或少列负债。(4)虚假还债,冲销负债。一般而言,企业在盈利能力不佳、偿债能力已经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债务陷阱,因为企业此时已不堪负债重压。由此企业在察觉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不尽如意的时候,还须用心识别企业的隐形、或有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