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顶上2001-2004四年的总和。对贸易顺差的争论,主在集中在三个方面:顺差规模是否过大;巨额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促进贸易平衡的政策措施。
(一)对顺差规模的不同认识。
牟新生〈2007〉认为当前贸易顺差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判断依据是外贸顺关差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2006年这一比例为10.1%,刚刚触及贸易失衡“警戒线”(10%)。2007-2008年,所占比重略有提高,分别为12.1%和11.5%。王子先、杨正位(2006)从历史和全球视野,选择了更多判断标准,研究发现我国都低于曾经长期保持顺差的美、德、日等国家,最后他们也得出了目前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的结论。
(二)对顺差产生原因的不同认识。
当前,学术界对贸易顺差节节攀升的原因并未有统一的解释。沈丹阳(2006)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奖出限入”传统观念的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与相并政策所导致的进口增速滞后,他认为把顺差激增归结为出口过快增长所致,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观点。
从其它因素看,梅新育(2007)认为顺差激增一定程度上是人民币升值的反向J曲线效应,即本币升值情况下,海外客户不可能马上完成转移订单,已经签订的合同还需要继续执行,导致贸易顺差继续增加,随后逐渐减少。杨正位、柴海涛(2007)认为原产地标准执行宽松造成出口虚增,国内增值率非常低造成顺差持续扩大。对于国内产能过剩是否导致贸易顺差激增,还存在一定争论,大部分学者持因果观点。
二、 如何认识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的出现,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激增,必须全面、客观、辩正的看。具体来讲,就是要看到贸易顺差的全球性、规模性、转移性、互补性以及结构性和特殊性。
首先,贸易顺差具有全球性。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要素、产品交换,贸易不平衡是常态,完全的贸易平衡只能是理想状态。在某一时期内,一些国家有顺差,另一些国家有逆差,一些国家顺差增加或减少,另一些国家逆差减少或增加,是正常现象。
从总量来看,贸易顺差具有规模性。当前我国外贸总额已超过2亿美元,进出口增速相差一个百分点,就代表着顺差约100亿美元,这是深刻理解近年来外贸顺差的前提。2004年,我国外贸顺差排在全球第10位,不到德国的1/6。2008年,我国外贸顺差2955亿美元,超出德国338.8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我国顺差规模969.3亿美元,继续超过德国189亿美元。
从产业特征来看,贸易顺差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升级和双重结果。就国际产业转移来说,目前呈现如下格局:中国从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东南亚进口零部件,在国内加工制造,然后向欧美出售制成品。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贸易顺差从东南亚、台湾等地转移到中国。经美国市场为例,日本上世纪90年代对美顺差在美国逆差中占据主体地位,1991年占到65.9%,之后出现急剧下降,东盟国家比例开始上升,有1990年的不足10%提高到1998年的近15%,2000年以后比重开始下降,中国所占比重开始上升,由1991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8.4%,这种变化特点是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相吻合的,日本处于产业最高端,对美保持着巨额贸易顺差,随着产业丧失竞争优势,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东盟身上,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出来,顺差也随之转移到中国头上。因此从美国贸易逆差来源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对美保持大额贸易顺差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转移性。
从贸易伙伴来看,贸易顺差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绝大多数都是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一般贸易顺差半数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顺差,1706.6亿美元,占到贸易顺差总额的确57.7%。以我国主要顺差来源的美国、欧盟来说,2005年,欧盟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欧贸易顺差中占67.1%,估计美国这一比例还要高,约为80%。中美、中欧双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上,出口商得到的利润是很薄的,受益更大的是欧美的进口商和零售商,还有出口目地的消费者。
与此同时,贸易顺差还具有两个特殊性。第一,按照传统理论,本币升值应该是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贸易顺差理应减少,但是现阶段人民币持续升值与贸易顺差飙升并存。第二,一般来讲,在经济衰退时容易出现经常项目盈余,而在经济过热时容易出现经常项目赤字。2004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下升期,出现了过热迹象,但没有出现任何逆差,相反顺差规模急剧攀升,顺关差膨胀的速度为历史之最。
三、 基本判断及建议
综合以上各种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是正常现象、长期现象,贸易顺差将保持较大的规模。过大的贸易顺差将带来外汇储藏持续攀升、外汇占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并引发贸易磨擦激增,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结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在当前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特别是出口增速下滑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应着力“稳定出口、扩大进口以促进贸易平衡。”
(一)“稳定出口”方面。
对一部分生产成本上升明显的制成品出口,应适当提高退税率,增强其出口竞争力。综合运用信贷、税收等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提高质量、研发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努力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扩大进口”方面。
1、扩大政府采购,建立健全重要资源储备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一些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将持续提高,并将对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应该抓住价格回落的机会,适当增加石油、棉花、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的进口。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常规的采购机制,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重点节能技术以及其它一些急需或必备的设备,集中大规模采购。
2、培育进口市场主体,建立促进民营企业扩大进口的动力机制。多年来,民营企业出口比重有了较大提高,进口所占比重却增加寥寥。民营企业进口过低是导致民营企业保持巨额顺差的主要原因。要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口规模,同时民营企业的绝大部分都从事的一般贸易具有产业链长、经济拉动作用大的显著特点,这是近年以来外贸增长的一个质的变化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研究。
3、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完善进口贸易自由化机制。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两种效应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均是针对贸易进口变化而说的。两种效应对应两个明显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进口贸易,另一方面可以转变进口来源,特别是进口转移到巨额贸易顺差国,有利于解决贸易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