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引言

我国有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强调人要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获得了快速的增长,这也带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却往往由于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导致旅游资源的非生态现象日趋严重。针对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其实,生态文明不仅应该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应包括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较为完善的生态制度等。 然而,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目前专门针对这一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发展这一领域上,本文将从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现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二、旅游产业生态文明理论概述

(一)旅游产业生态文明。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形态的演变历程。生态文明作为在工业文明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强调以人为本。在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与自然及整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以此来保持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无烟产业”,它是一个由旅游者、旅游地、旅游地企业与旅游地政府部门等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拥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是基于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种种非生态现象的增加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不仅是适应我国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旅游。

1983年Ceballs-Lascurain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指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从事旅游活动,包含进行特定的研究主题,欣赏或体验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生态,并融入该区域内的文化习俗。Western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对于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兼顾环境保护和增进当地居民的福利。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它倡导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承担起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责任,同时使当地居民享受经济上的一些收益,从而在推动旅游地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旅游的实践中应从实施生态旅游的各方面落实生态文明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认识,自觉以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利用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文明的载体,我们在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旅游。

三、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四川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四川省是全国较早的开发生态旅游产业的省市之一,依托本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四川省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加快本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是四川省委和省政府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并且在发展之初就明确地把生态旅游作为四川省新型产业四大支柱之一,同时出台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等相关制度。通过分析四川省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作为全国性旅游大省,四川省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截至2008年,四川省就拥有了四个世界级风景名胜区和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旅游资源不仅给景区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对旅游地的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根据四川省2009年统计年鉴显示,2002年至2007年以来,仅四川省涉外饭店(宾馆)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就由122.44增加至284.10 (单位:万人/天),旅游外汇收入也从20015增加到51242.84(单位:万美元)。虽然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在2008年也保持着21498.35万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

2、依托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四川省建设产业生态文明的进程明显较快,这主要体现在加大了对本省交通设施的投入力度和规范了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四川省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旅游景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景区游客人数明显增加,并进而带动了景区交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旅馆餐饮业等旅游产业各子系统的同步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肯定四川省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首先,有的地区虽然政府制定了产业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可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由于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使得规划难以实施,破坏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生态平衡。同时,政府所制定的规划有时会因为缺乏统一协调性,而使得一些开发商在开发旅游项目资源时盲目建设,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在景区建设上,有的开发商是在以生态旅游之名,行生态破坏之实。他们在开发过程中不从景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入手,而仅仅关注于景区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甚至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这是与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相悖的。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选择旅游作为娱乐活动,而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四川省,就成为了人们旅游活动的目的地。一方面,人数的增加带来了四川省旅游收入的增加,有力地宣传了四川省的形象,带动了景区的经济发展和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大幅增加,一些景区的接待游客的数量远远的超过了其本身可容纳的游客数量,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由于游客数量过多而导致过分拥堵的现象随处可见。如在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五一”期间,不少人前往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祭奠地震遇难者,但重建中的地震灾区,却无力接待众多的来访者,最终导致该地交通堵塞,旅店住房紧张。

最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可能会产生一些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景区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需提高,进而保证在工作中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平衡,这也是我国在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旅游产业的特点,四川省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应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与游客为主,社会支持”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

1、政府部门应发挥导向作用,根据本省的具体实际,制定出旅游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在坚持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分类计划,并保证在操作过程中切实的按照计划实施,以实现旅游产业布局合理和整体协调的目标。

2、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度之后,应对景区的开发商进行实时监督,成立专门的督导部门,认真组织实施。针对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等浪费旅游资源和破坏景区生态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坚决制止,并给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其破坏环境的成本内在化,从而保证景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节假日期间经常出现旅游扎堆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各景区应首先根据景区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出可接待的最大游客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根据最大承载数量采取限客政策,这一方面可以保证进入景区的游客尽情的欣赏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其次,游客在安排旅游计划时,也应尽量避开节假日等高峰时段,理性选择旅游时间,满足旅游活动的娱乐需要。

4、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更是如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对旅游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热情。由于旅游活动的大众性,我们在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时候,尤其需要一个注重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这一新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只有社会上有了更多的生态旅游的专门人才,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

以上是针对四川省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从更多方面来进行思考。比如,景区为了宣传生态理念,可以开发出一些生态旅游纪念宣传品,培养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也可以首先建立一些坚持生态文明的旅游景点示范区,在获得成功之后推广经验和技术;还可以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职责,将政府部门的人事考核结果与生态发展相挂钩,以此来保障旅游产业生态文明的实现。

五、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也成为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旅游产业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生态发展之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