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与对策
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与对策
杨铖. 赵柳
(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的实力,是“富民兴黔”事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贵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贵州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增强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贵州 县域经济 竞争力 分析 对策
一.导言
(一)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意义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既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黔”事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贵州县域经济在走向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其竞争力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同时县域经济也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其竞争力的提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贵州县域经济概况
当前,贵州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受县域基础条件、地区经济差异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贵州县域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省县域GDP总计1012.8亿元,城市GDP总计498.9亿元,分别为两者总和的67%和33%[1],2005年这一比例为74.4%和25.6%[2],贵州省成为了全国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县域人口3484.09万人,城市人口385.57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90.04%和9.96%(图表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县域GDP和人口比重分别高出15.05和16.53个百分点[3],既是县域GDP和城市GDP总量都比较小的省区之一,也是县域GDP比重和人口比重均为最大的省区之一。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贵州省县域经济载体数规模小,在空间上呈现边、远、小、散的分布格局,大部分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且城乡之间联系松散、脱节,缺乏互补互动能力,所以说仍然是城乡分离、工农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因此,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县域经济呈现功能单一,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差,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差,投资收益低等特点。
二.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释义
县域经济不仅是经济概念,还是社会概念,也是政治概念[4],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可以描述为县域单位载体通过自身区位、资源禀赋优势以及资源配置来获得相应竞争优势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指配置资源的能力),所以要更加注重培养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使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直观的讲,现行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主要是采用经济上的基本数据进行,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客观性都可以进行核实,而且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各县域经济载体其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当然与县域经济强相关的其他社会指标,如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也可以通过县域经济来反映,因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也客观上基本反映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竞争力[5]。故县域经济竞争力其主要的内容应当包括主要:自然资源竞争力、区位禀赋竞争力、政策环境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工商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市场开发竞争力、信息互动竞争力等,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以表述为:
经济实力 人口数量 做人均数据用 1
地区生产总值 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
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 参考数据 4
富裕程度 县域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 5
居民 农民人均收入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发展速度 GDP增长速度 8
图表-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
(二) 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分析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评比中,贵州无一县市入选,竞争力指数排名全国倒数第四。根据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评比结果显示,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贵州省进入百强的占6席,分别是贵州盘县、贵州仁怀市、贵州遵义县、贵州兴义市、贵州毕节市和贵州清镇市[6]。从以上两个评比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贵州省的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严重不足,其现状与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总体竞争力偏低,与其他省份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27位,略高于甘肃、青海和西藏,而相邻的重庆,同期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第11位,广西第19位,四川第21位。四川、广西、云南在西部百强县(市)中的席位分别为25个、10个、10个,贵州仅有6个;第二,区域差异大,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从进入西部百强县的情况看,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贵州省农村贫困面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更深,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这严重制约着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第三,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贵州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区域地理情况十分复杂,气候受水平变化规律和立体变化规律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又是生态脆弱、生态敏感的区域。贵州地区既是山区占主要的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许多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第四,县域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研究表明,在构成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所忽视的基础设施,而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这一难题;第五,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思想观念、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人的思想、意识往往是外部环境的反映或者映射,相对而言贵州有些县市中还受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很大[7]。
三.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
(一)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路
1.着眼于贵州省情来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从贵州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重点围绕贵州省“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扶贫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要求来推进和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
2.制订明确的战略规划来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结合贵州实际,要提升贵州县域经济还继续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促强,建立“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全省小康建设步伐和促进富民兴黔的战略性举措[8]。同时要致力于改善发展环境,营造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的投资环境。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注重资源的组合、升级、扩散,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对待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要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实现增强综合实力,促进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相互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把县域经济中条件较好的一部分抓好做强,争取为贵州全省实现稳定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要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的方针,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贵州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1继续推进强县战略,实现县域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
早在199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的意见,因势利导建设一批经济强县,第一批选择了20个县列入经济强县建设,建设经济强县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2年这些县GMP平均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目前又确定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红花岗区、仁怀市、西秀区、兴义市、开阳县、清镇市、铜仁市、盘县、都匀市、金沙县、遵义县、中山区、凯里市、毕节市、赤水市20个县(市、区)进入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9]。要继续实施强县战略,依据比较优势确定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县域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倡导县域经济载体能积极承接国内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把发展配套产业作为县域扩大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2发挥优势,努力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贵州的大部分县市处于大山之间,交通十分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所以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要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生产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要大力挖掘自身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产业集群聚集规模效应发展特色产业。烤烟、油菜、优质水稻、以及畜牧业等都是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所在,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着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同时要以县城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城镇,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更要大力培育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着力加强5个“经济区域”(以贵阳和安顺为中心城市的黔中经济区;以遵义和铜仁为中心城市的黔东北经济区;以凯里为中心城市的黔东南经济区;以兴义为中心城市的黔西南经济区;以六盘水和毕节为中心城市的黔西北经济区)、8条“产业带”(210国道、320国道和川黔桂省际高等级公路贵州段产业带;乌江、赤水河、锦江、清水江和都柳江航道产业带)和3个“产业区”(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产业区;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产业区及红水河电力和桂西北有色金属产业区)之间的互动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形成全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布局。?
3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竞争活力
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支持和保护,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和活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县市管理权限,这些管理权限包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等事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条件。要以扩大管理权限为契机,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把扩权转化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动力。发挥政策优势,把扩权转化为促进产业上层次、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的动力[10]。
4注重科技创新,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
抓好县域经济科技创新,是解决贵州县域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方法之一。全面提高贵州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大力实施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引领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根据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和产业、产品等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加大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力度从而全面提升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整体素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组织内外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促进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科技政策环境。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的衔接配套,实现项目、资金、科技力量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11]。加强市县科技能力建设,强化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搞好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和县域综合技术培训基地,明确和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每年有重点地实施一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科技项目。
5完善各项政策,扶持县域经济发展
首先,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为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财政可以安排一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支持县级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通过转移支付平衡各县之间的财力差距,增强县乡财政基本支出的保障能力;建立对民族乡镇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少数民族乡镇加快发展。同时考虑研究对县域载体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就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其次,金融信贷担保方面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解决县域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就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同时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政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强其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
最后,投资政策上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跟踪、考核、评价、公示、督促整改制度,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12]。形成完备的县域经济载体功能、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优越的投资环境,从而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
[1] .[3]贵州县域经济市场化思考[OR/OL]. http://www.tonghai.gov.cn/pubnews/sxjyjl/890740191
[2]第五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EB/OL].http://www.china-county.org
[4]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3).5~7
[5]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EB/OL].http://www.china-county.org/zonglan/zonglan13.asp
[6]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OR/OL].http://www.china-county.org/jzl_fivth/jzl_fivth02.asp
[7]鲍昆明、魏敏等.贵州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和思考[EB/OL].www.guz.cei.gov.cn/gzxxywl/20003q/3.htm
[8]江森源.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思路初探[J].科学中国人,2005.(2)74~75
[9]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强县建设的意见[ R].贵阳,2004.03.23
[10]王朝彬、王力.县域经济的系统论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33~35
[11]陈国顺、张淑芹.宁夏五项措施助推县域经济[N] 宁夏日报, 2006.03.16
[12]水城县十一五规划纲要[R].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贵阳,2006.03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ry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YANG-cheng ZHAO-liu
(Management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China ,550025)
Abstract: Country economy is a basic unit and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power of the country ec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strategical assignment of building a prosperous GuiZhou province where people can be more well don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well as a harmonious GuiZhou.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Guizhou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facts in this area.
Key words: Guizhou country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countermeasures
作者:杨铖. 赵柳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