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舆论财务监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舆论在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01年第四季度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妹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揭露蓝田贷款中的欺诈行为,到银广夏公司的神话,再到2008年5月,夏草在自己的博客中登出了一篇名为《沪市2007年报涉嫌报表粉饰公司》的文章,指出东盛科技、综艺股份、华夏建通等十家沪市上市公司在2007年报中涉嫌虚假信息披露,粉饰财务数据等。舆论财务监督既可以揭露一个企业公司治理的内幕,使一个企业濒临破产,也可以给公司的业绩创造神话。本文通过分析舆论财务监督的涵义、特点,分析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只有明确了舆论财务监督的作用,其财务监督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

一、舆论财务监督的含义与特点

(一)舆论财务监督的含义

舆论财务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涵义息息相关。对于舆论监督,顾理平(1999)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章平(2003)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代表公众对权利运作尤其是权利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察和督促。王强华、魏永征(2000)认为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的批评、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

笔者比较赞同王强华、魏永征的观点,认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而不是一小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更不是某些节目的制作人员。李瑞环对此有一段论述:“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舆论财务监督的主体是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企业广大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评价,发表意见。这里所说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供货商、顾客、投资者、政府、职工、管理层等受到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所有公众。监督的客体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情况。因此,上市公司的舆论财务监督可定义为:企业广大利益相关者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发表意见和看法,从而对其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监督方式。

(二)舆论财务监督的特点

第一,公开指向性。舆论财务监督具有公开指向性,表现在舆论财务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一旦企业舞弊被发现,则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会把千万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不可抵挡的社会力量。其矛头直指抨击对象,使被监督对象原形毕露,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2001年3月5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安然公司股价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公开指出安然公司的财务有“黑箱”。紧接着美国著名投资网站Thestreet.com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又相继披露了安然公司和许多关联企业之间的复杂交易,很快安然公司的股价迅速下滑,成为公众抨击的对象。2008年5月,夏草在自己的博客中登出了一篇名为《沪市2007年报涉嫌报表粉饰公司》的文章,指出东盛科技、综艺股份、华夏建通等十家沪市上市公司在2007年报中涉嫌虚假信息披露,粉饰财务数据,其数额最高达到数十亿元,最低也在亿元以上。文章发布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媒体都以其为内容进行了报道。乔云霞等(2002)对公众进行调查问卷,发出3 000份,收回问卷2 842份,有效问卷2 469份,有效率为82.3%。在了解公众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态度方面,有一项为“您喜欢舆论监督报道吗(限选一项)”,“很喜欢”的占33.9%,“喜欢”的占27.3%,“一般”占33.6%,“不喜欢”的占5.2%。“很喜欢”和“喜欢”两项之和为61.2%,这足以说明公众是喜欢舆论监督报道的。在新闻舆论监督公众问卷调查中,统计发现:大部分公众认为舆论监督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在“您认为舆论监督所起的作用是(限选一项)”的三个选项中,认为“积极的”占71.9%、“消极的”占6.8%、“不明显的”占21.3%。

第二,传播及时性。舆论财务监督具有传播及时性,表现在用于传播的途径很多。如利用电台的热线电话,电视的现场访谈,网络的BBS、XX论坛、电子信箱等工具,迅速地按几何级数向四周扩散。一经新闻媒体传播,其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使得每位利益相关者都有机会参与,发表交流意见,使每位利益相关者都乐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地参与其中。如专案调查从发现问题到调查处理,一般都要经过许多程序。而舆论财务监督很快就会引起司法、行政监督部门的注意和介入。如2001年第四季度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妹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揭露蓝田贷款中的欺诈行为。2002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对刘妹威与蓝田事件纠纷进行了专访,很快该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等重头财经栏目对蓝田事件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跟踪报道。
第三,社会警示功能。舆论财务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诫的作用,个别企业受到批评和监督,会使更多的企业引为警戒、受到教育,对维护经济资本市场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舆论财务监督的影响不仅在当时是一种重大力量,就是事过境迁之后,影响仍然深刻。如2002年美国发生的安然、世通等跨国公司的丑闻被媒体曝光后,这些大企业很快就倒闭,退出资本市场。而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由于该事件而退出了世界舞台,世界上原来的前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只剩下了四大。而后,美国在当年立即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第四,效果威慑功能。舆论财务监督虽不具强制功能,但它会形成一种社会评价、道德遣责力量。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直透人的心底,使被监督者信誉扫地。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曾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舆论监督是“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纪效力,没有直接处置权,也不象其它监督形式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种公开的、道义的监督,在激起民愤后,握权机关不敢包庇,从而使被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不怕记过不怕降,就怕新闻大曝光”,形象地说明了舆论监督的威慑作用。Cheung(2009)指出中国媒体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政府的忠实“哈巴狗”,更加反映了公众的意见,对司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媒体的披露,可以改变事件的司法判决。Liebman(2005)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说明媒体在中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已经从过去“政府的代言人”成为了“公众需求的代言人以及对政府、公司等违规事件进行监督的监督者和批评者”,其对司法部门的判决影响很大。


二、舆论财务监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信息不对称主要存在于企业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由于大股东控制了企业的管理层,因此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不真实,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大股东可以进行内部人控制,在经营决策中较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较少地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可以进行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财产,操纵利润,影响股票价格,谋求自身利益;可以进行内部人欺诈,甚至作出虚假或误导性陈述,制造或散布不真实信息,影响股票价格,从中获取利益。现在有很多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的咨询采取的是搪塞敷衍的态度,这就使得中小股东通过上市公司直接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舆论财务监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股东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增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公平性,成为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最有效、最及时、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例如在中小股东自身缺乏足够动力参与股东大会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介入,对会议进行报道,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还会诱发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指的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系列狡诈行为,包括说谎、偷窃、欺骗等,通常更多地采取欺骗方法使自己获益。证券市场上只有关于股价的历史数据在投资者之间是合理分配的,而公司一些重大事件等的公布是不对称的,只被极少数掌握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利用,以获取超额利润,而中小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中处于劣势,其知情权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二)发挥“瞭望塔”功能,规避企业风险

现代新闻的先驱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创造了报业奇迹,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把发行量只有1.5万份的《纽约世界报》发展成为当时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他总结自己的报业实践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的这段名言点明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社会功能,即“瞭望塔”功能。《财经》杂志是报道财经新闻,分析评价宏观、微观经济动态的先锋,它在揭露、批评上市公司财务及经营危机、违规违法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1统计出了《财经》杂志在1999年~2004年间刊出的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数目及占比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财经》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数目较多,分别占6年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总数的比例为20.9%、32.6%、22.1%,这3年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占6年总数的比例为75.6%。其原因是在这段时间我国证券市场公司舞弊事件是最多的,说明《财经》在揭黑披假方面起到了“瞭望塔”功能。舆论财务监督起到“瞭望塔”功能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银广夏事件。银广夏是在2000年曾是中国股市升幅第二大的股票。2001年3月《证券市场周刊》和《财经时报》先后登出联办分析师蒲萝平对银广夏高速增长及丰厚利润提出的9点质疑,而后8月2日,《财经》杂志刊登封面文章《银广厦陷阱》,指出银广厦股价过去两年暴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引发中国证券市场的轩然大波。该文刊出后六天也就是8月8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就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对有关媒体日前披露其造假行为作出回应,称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厦(集团)有限公司的确存在产品产量、出口数量、结汇金额及财务数据不实等问题。
(三)激发管理者的自律意识,完善内部董事、监事、高管信誉机制

利用舆论对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行为进行尖锐的批判、否定和谴责,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任何个人或组织都难以承担这种社会舆论压力以及被完全孤立的风险。因此,这种压力是对有关责任人的一种精神制裁和约束。这种压力一方面可以唤醒官员本身具有的道德和法治意识,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行为;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形成道德和法治意识,从而产生自律意识。闫邹先 尚秋芬(2008)以我国2003年~2005年受处理的78家上市公司及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媒体监督、上市公司性质与上市公司合谋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媒体监督可以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的合谋行为,媒体监督等法律监管对于防范上市公司合谋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媒体监督等监督的力度越强,越能有效地抑制合谋行为的发生。Monks和Minow(1995)研究表明公司股东可通过广告迫使董事会采纳其建议。Dyck和Zingales(2002)研究发现在一家重要报纸上发表文章,列举过去3年表现最差的上市大公司及其董事的姓名,两个月后这家公司的CEO在未说明任何原因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辞职。Diamond(1989)管理者被分为好和坏两类。在污染问题上,好的管理者不会导致污染问题,但坏的管理者则相反。如果社会规范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环保,那么不关心环保的管理者必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从而被迫收敛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坏的管理者也会被迫“关心”环保,并把自己伪装成具有环保意识的优秀管理者。

【主要参考文献】

[1] 顾理平.新闻法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39.

[2] 章平.会计信息失真与传媒监督研究.上海会计,2003(4):29-31.

[3] 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7.

[4]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J].求是,1990(5):13.

[5] 乔云霞,胡连利,王俊杰.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