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
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业务不实,会计账簿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贯性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常见的作假手段有:有的单位通过少转成本、少摊费用等手法,将亏损变为盈利;这些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掩盖了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的正确性,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混乱,同时使国家税款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之深令人担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会计信息失真、造假账等问题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品质不高,业务素质较差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而利益驱动、粉饰政绩、监管不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则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
1.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诱因。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团体利益,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一些企业利用各种方式粉饰会计报表。当然也有些企业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2.粉饰政绩的政治利益驱动为会计信息失真推波助澜。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既是一项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对于企业领导人而言,若完成此项任务,可谓前途光明,否则可能职位难保。因此,这些企业可能极力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条件。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缺乏,为制假造假乃至会计人员犯罪提供了条件。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成本控制无定额,材料领取无计量,往来账不清理,财产物资管理无制度,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状况,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4.监督不力助长了计会计信息失真的扩展。一是社会监控系统不健全。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虽然设置了较多的行政执法机关和社会监督力量,但是实际上各自为政,不能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二是审计检查中不能严格执法。一些部门只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只是想通过收费,甚至分成等形式到企业中捞一把,对一些违法违纪情况视而不见,或者以罚代法。
5.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惩治不力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基础。长期以来在我国“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某些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指标,不得不采用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方法来实现其所谓的“业绩”。另外,有些企业领导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常常要求会计人员采用各种违反纪律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有些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不能有效地制止违法违纪行为;还有些财会人员本身业务不精,有意无意间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当然,在客观上由于最近几年会计方面的改革频繁,不能全面地出台新准则,致使一些财会人员不能及时获取、掌握准则、法规等,另外,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处罚较轻,打击力度不够,使造假成本远远低于造假利润,也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三、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是严重的,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1.加大《会计法》及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会计人员依法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意识。《会计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点法律,是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是规范会计秩序、打击造假账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重要法律武器。因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会计法》,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深入人心。同时,应突出宣传依法建账、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和法律规定,使广大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会计法》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认真掌握和自觉运用《会计法》这一重要法律武器,依法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参与经营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为提高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质量做出应有贡献。
2.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明确单位组织机构、职责权限、执行和报告关系等,坚持遵循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按照授权、签发、审批、执行、记录、报告等环节划分经济活动的步骤。处理经济业务必须得到相应的授权批准,被授权人员要对授权者负责,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应责任。建立会计内部岗位责任制,分工要有利于相互分离和牵制,会计处理要符合规定要求,备用金管理要能够起到控制单位内部各机构、各部门的现金开支等作用。制定财产保护控制制度,各项资产管理要由专人负责,手续要清楚,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切实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3.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监督。与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有效衔接,使外部监督形成合力,与内部监督一起组成完善的监督机构。
4.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按照《会计法》对单位会计工作有关人员的责任界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一个单位会计工作出了问题首先由单位负责人承担责任。因此,应做好对单位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担负的责任,使单位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保障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为会计人员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从源头上根治会计造假问题。会计队伍素质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优劣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维护国家财产安全;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要虚心学习,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业务技能,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切实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治理假账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会计信息失真的防治任重而道远,需要有决心、信心、耐心和恒心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深入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从我做起,恪守“诚信”,“不做假账”,已成为当今每个会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继续教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7).
[2]宾雪玲,等.浅谈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7(11). [3]徐哲.会计失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
[4]宋建华.新时期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J].理论观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