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一、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以硬件、软件、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ERP 系统的功能不断强大,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大大减少,会计控制、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成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信息时代,企业会计职能的范围应予以转变,财务部门应真正从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传统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世界范围内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逐渐趋同,要求会计教育能培养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会计人才既要掌握和运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审计标准,又要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和商务规则;既要熟练应用国内的各类财务软件,又通晓国际的ERP系统;既熟悉企业的内部环境,又熟悉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的国际环境;既能为企业提供会计审计服务,又能为企业资本的国际运作和组织管理提供决策咨询;既树立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又有本土化的执行能力;既精通会计语言,又精通所在国的交流语言。所以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从教育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信息化环境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做好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高校会计专业中占主导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班级为单位, 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未能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实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实验课仅以简单的模拟操作代替了岗位实践。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现行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已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做了相应的调整,基本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然而,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会计课程体系又显得有些落伍。 一方面在于主干课程设置单一,往往只开设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会计课程体系方面基本采用了“双轨运行” 的模式。 一条轨道是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等;另一条轨道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 会计信息化等课程。“双轨运行” 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随着教师的讲授在各自独立的轨道上运行,而无法有机结合这些课程的内容。
3. 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会计行业更是如此。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很多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已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事实上学生对会计及有关知识的掌握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上生动的事例进行掌握,利用设计的程序对一些特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不再需要大量的反复记忆。 面对会计行业涉及的广泛性,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会计学已经不再是一门以会计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而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的管理性质学科。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领域的整合是未来会计教育的主流,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4. 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另外,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论定,而现行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学研究的规定也主要是强调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层次,根本没有相应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要求,这样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一支既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熟悉信息技术、 管理知识等的师资队伍。
三、信息化环境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校企合作
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备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材。实践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实验与实习课,还应包括校内的模拟实训及见习,参加企业财会人员的讲座等,而且这些内容都应指向实际的会计职业界。其次是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会计专业人才。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长期以来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一些高校寻求各种途径予以解决,如在校内开设 ERP沙盘仿真模拟实践课程,与企业共建 ERP 实验室和开辟实训基地等,为解决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校企合作使会计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学生走进企业,企业家走进课堂,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效果。
2. 以会计信息化为灵魂,强化会计管理职能
信息化环境下对现行会计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应以会计信息化为灵魂,重点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首先可以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会计战略的研究,会计风险及经营风险的研究等。同时会计教学应做到与管理学、企业经营运作、信息技术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适应会计发展的需要。其次,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应尽量将会计信息化内容渗透到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将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规范化,并渗透到会计相关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化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3. 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育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多种学习方法组合,进行以自学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创新过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建立相关的实验教学中心,让现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实现共享。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浏览或下载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互动式网络课程开展自学,同时根据需要可以与教师及学生开展在线讨论,利用在线测试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使学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课后可通过在线答疑、 E-mail 等方式与老师交流。通过实时更新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并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加快学生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有高素质的学生。从自身角度讲,高校教师应有不断学习、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尤其对于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学、信息学、管理学等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讲,高校需要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建立教师下企业进行学科调研的制度,让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外,可以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案例讲座和进行实践指导,或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 这样既可拓宽师生视野,又可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
总而言之,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高校教育界积极思考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G].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K L Iversen. The Evolving Role of Finance[J]. Strategy Leadership,1998,26(2):7-9.
[3] 周海鹰.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企业家天地,2009(5).
[4] 杨伟.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 齐伟超.ERP 环境下高等院校会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