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信息质量看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运用
一、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饱受质疑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指责,被认为加剧了市场的失调、形成顺周期效应恶化了危机以及造成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
1.公允价值加剧市场失调。公允价值首先被认为加剧了市场的失调。根据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指出公允价值按照参照信息的优先顺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体在计量日有能力进入活跃市场上可观察到的随时取得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是不许调整的;第二层次,主体无法取得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选择第一层次之外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参数:主体可观察到类似资产负债在市场上的报价、类似资产在不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不属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报价的参数、市场佐证的输入参数且报价都需要调整;第三层次,主体在可观察信息不能得到时选择不可观察输入参数,在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很少的情形下使用。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房价的急剧下跌,次级贷款违约率的急剧攀升,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顿时就失去了以前活跃的交易市场,各大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的严重缺失,可以参考的定价信息从第一层次骤降到了第三层次,计量标准变成了没有可观察到输入参数只能通过估价来确定资产的价格。于是一些报告主体采用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相关的变化情况指数来衡量资产的价值。然而,随着该指数的大幅下挫,相应的金融资产价值随之下挫而与之对应的衍生品和掉期产品的价值也随之下挫,进而推动指数进一步走低,这带来金融资产更大幅度的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下挫带来的大幅减记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账面损失,减记的损失给资产负债表带来损害,使股东利益和投资者利益受损。
2.公允价值形成顺周期效应。公允价值被指责的另一个理由是由它所带来的经济的顺周期效应。经济周期通常会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而公允价值会助长周期性波动,当市场繁荣的时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会给企业的报表上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会给人盲目乐观的错觉;当市场的危机来临时,随着违约率上升,金融产品的价值直线下降,因此而采取的大幅减记资产,由资产减记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此时如果企业想继续维持固定的权益比率,在假设资产是100单位时,就不得不在资产减少1单位的情况下出售9单位的资产来减少负债以维持杠杆比率,在这个压力下引发的抛售将会反作用在资产的价格上,使其继续下挫,促使衰退加剧。
3.公允价值造成投资者心理恐慌。最后由公允价值带来的恐慌、投资者心理的慌乱也是其被指责的理由。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完全理智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市价的急剧下跌,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账面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而由此带来市价继续下跌,恐慌性抛售继续增加的恶果。
4.结论。综合上述观点,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在大幅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场有效性的影响降低了其可靠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原本能精确反应资产价值的市场遭到了严重破坏,市场变得失控了,这使得严重依赖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顿时失去了其可靠性,导致金融机构利润的巨幅波动,将本可在可预见的将来恢复其价值的品质良好的资产人为压低、减记,最后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鉴于这样的情况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随后欧盟和亚洲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也表示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公允价值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良好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在内的十二个方面,即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去评价特定主体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将来的经济活动,或者去证实、纠正以往的预测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财务会计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要求之后即真正具有“决策相关”的质量特征之后,才能从备受责难的现实中摆脱困境。
而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因为,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判断。但它必须以相关性为前提否则,即便符合程度很高,但对于决策事宜并不合适,则依旧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中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
准则中指出,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综合来看,各国准则都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相比之下相关性侧重于其预测和反馈价值,可靠性强调其技术上的正确、立场上的中立、结果上的真实。
对于信息使用者都希望获得的信息是既相关又可靠的,然而现行会计实务中,只有少数确定性的交易和事项的信息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两个特征之间却很少能同比例的提高,往往提高一个要以削弱另一个为代价,而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同时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信息使用者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利益相对最大化的权衡点。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来说,它将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客观上更强调其相关性而削弱了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历史成本模式)的极端背离,缺乏可靠性,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会损害信息的可靠性,相反在对部分项目进行计量时,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即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两个特征并重的。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透视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被质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没有对应提高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价值被恶意的低估造成投资者的恐慌。那么下文我们将从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析。
(一)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分析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探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计量的信息要保证技术的正确、立场的中立和结果的真实。分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被指责的三个理由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公允价值会恶化危机是源于公允价值所依赖的计量基础的不可靠。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而公允价值的计量普遍采用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假设市场价格是在公平、自愿的交易行为中形成。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通常所依赖的计量基础发生了变化,从前公开、公平、活跃的市场环境消失了,市场变得不再有效,这就直接导致严重依赖市场有效性的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危机。对比历史成本来看,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历史成本是基于实际的交易价格确定的,而公允价值则是基于假设的交易及所能够达成的交易价格确定的,这就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在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失效情况下严重缺乏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2.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分析。鉴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缺乏可靠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被允许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暂时改用历史成本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以实际的交易价格作为计量基础,看似是完全符合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历史成本能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资产取得或处置决策以及融资或偿债时对企业的业绩影响,而无法反应资产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以及预计未来期间给企业业绩带来的影响。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收益的信息和企业在未来的盈利能力恰恰是信息使用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历史成本无法提供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并不可靠。
(二)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分析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和信息使用的决策密切相关,要有预测未来和反馈过去的作用。与只以过去购买或处置时点的信息进行计量反应的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将企业资产和负债各个特定时点的公允价值变化揭示出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的获取有关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状况的资料。此外,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能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正是因为过于迅速地将在失效市场上大幅贬值金融资产的减值揭示在报表上,公允价值受到了诸如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造成市场失调的指责。从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根源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会爆发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是美国人过度消费自己没有能力赚取的物质资产给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的供应过剩。同时也是相关当局、机构监管不到位,投资机构、投资者的贪婪和过于倚重虚拟经济造成的后果。所以就算是采用历史成本金融危机还是会产生,公允价值并不是引发危机的根源。而在只注重反应过去时点的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价值的缺失会被暂时掩盖,给人们一种繁荣的假象,但如果危机没有被尽早地揭示出来,它真正爆发时只会更加猛烈。
对比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我们就知道,当时正是由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掩盖风险、粉饰太平、不能提供和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导致了社会各界对历史成本的争议并将目光最终转向了公允价值。
(三)结论
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确带来了顺周期效应、造成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从理论的分析来看公允价值是兼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它通过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来提高信息的相关和有用性。造成这一后果的是公允价值使用环境的改变,市场环境的骤然改变使得公允价值依赖的计量标准改变致使本来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公允价值变得不再公允失去了其可靠性。
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一直是制约公允价值的最大问题,然而谈到二者的权衡问题,还与人们对可靠性的界定和理解有关。可以说,将可验证性、精确性等与可靠性过多地联系在一起,是排斥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当前许多资产、负债及其变动的计量方法,既不比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也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这些计量方法及计量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因为这些计量结果往往只能间接而非直接得到证实。因此,过分强调可验证性、精确性的可靠性同样不能保证会计信息对报告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的如实反映。
同时如果关于真实世界经济现象的信息对投资、信贷及其他资源分配决策不相关,信息的其他质量就无关紧要;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如果不具有反映真实性,仍然是决策无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还必须同时具有反映真实性,才是决策有用的信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成本会计对不稳定的经营环境的不适应性, 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根本诱因;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 为公允价值会计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对经济学收益计量的追求, 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则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关键限制 [28]。
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他们是希望所获得的信息能为他们的决策服务,既可以预测将来又可以反馈过去而且还是质量有保证的信息。基于这点来看,公允价值是一种能很好保证信息质量的计量属性,它在理论上说是很完美的,只是我们现在对于它的试用环境、应用技术还没能完全驾驭,它在金融危机中的暂时失控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去完善和改进,而并不是一味的指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常勋.国际会计:第4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6]徐霆.次贷危机背后——探因与反思[J].金融经济,2008.
[7]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张敦力.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的元凶[J].财政监督,2008,(11):5-8.
[9]王艳,杨祎.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新审视[J].金融经济,2008,(12):67.
[10]杨辉,陈敏.金融危机中如何看待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研究,2008,(24):37-39.
[11]张成齐.中国公允价值的谨慎选择和运用之设想[J]. 财政监督,2008,(1):11-12
[12]邹小平,吕跃金.《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100-101.
[13]陈秧秧.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D].厦门:厦门大学,2007.
[14]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J].财会学习,2009,(1):24-27.
[15]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12.
[16]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60-62.
[17]张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8,(12):205-206.
[18]赵鹏飞.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8,(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