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概述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年初,全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注册资本11.74万亿元;个体工商户2 917.33万户,实有资金数额9 005.97亿元,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1.09万户,出资总额880.16亿元。
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创造就业方面,中小企业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收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提供了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虽然中小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现实的运行中却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其中融资难是妨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从企业自身来看
首先,《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以年末从业人数、资产总计及全年产品销售收入为指标给出了中小企业的判断标准,成为中小企业就意味着其资产和收入较少,而这两项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所以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生存风险高。再加上自身管理落后,缺乏产品结构自我调整能力,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破产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信息披露意识不强。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泄露债务等商业秘密,甚至为了规避税费或争取优惠政策而有意不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致无账可查。一个企业两套账、三套账的现象相当普遍,所形成的财务报表很大部分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给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银行无法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调查、审核和确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
最后,我国目前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监督机制缺乏,信用体系很不完善,在这种环境中,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再加上地方保护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严重。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就会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
(二)从金融机构来看
大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及授信过于严格,无形中提高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门槛。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僵化,层层审批造成效率低下,普遍存在操作流程长、环节多的问题,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反过来,银行为了降低风险,无论贷款数额大小,其经办程序与大企业大致相同,而贷款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必然导致银行的贷款交易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
另外,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国有大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机构庞大,但它们主要为大企业服务。民营中小银行受到政府准入政策的限制,发展缓慢,而且本应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也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它们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民间金融在我国是非法的,这一最原始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也受到限制,导致中小融资渠道狭窄。
(三)从政府来看
因为大型企业引领市场的发展方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政府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增速,一直以来所采取的金融政策都是偏向于支持大型企业。比如,2008年,总收入在千万元以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不及总数的2%,政府对于国企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予了更多的照顾。虽然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法规政策,比如,2003年发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2005年非公经济36条、2009年9月1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但这些措施总是在融资难呼声较高时才出现,而且和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还不相称,再加上很多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所以目前融资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三、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必要性
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一些机构和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相比而言,实施集群融资是一个既必要又可行的途径。
(一)能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取得融资优势
企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某一中小企业若成为集群中的一员,它和其他成员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一方面,某一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己在集群中的地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致于被淘汰,必定要加强管理,注重产品、服务的质量,讲求信誉,无形中就增强了其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作为集群整体,在聚合效应作用下,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从而提升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参与金融交易的谈判地位,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以及地域上的根植性等特征,使企业集群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单个企业的弱势地位,形成独特的融资优势。
(二)能够降低银行的贷款成本
银行贷款成本中有一些是属于固定成本,如果对不同行业游离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成本相对来说比大型企业要高,这就降低了银行对单个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而在集群内,从事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有很多,银行给同一类型的众多企业贷款,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的工作都可以批量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费用,在增大总收益的同时,降低单笔的信贷交易成本。另外,由于中小企业集群能使集群内部企业的信息更加集中,更加透明,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银行对企业的信息障碍,通过几次重复博弈,双方建立经常性的信用合作关系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三)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通过集群融资,更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其直接结果是,中小企业集群解决了融资难的瓶颈后,减少了后顾之忧,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增强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形成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因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群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由于集群内的资本积累加快,客观上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作出更大贡献,从而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对集群中小企业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带动就业发展等其他连锁反应,实现企、银、政、老百姓的多方共赢。
四、实施集群融资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集群融资服务社
集群融资服务社是一个自发组织的自律性合作社,可采用会员制,对象是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它的作用是联系银行和企业的纽带,把原来二者之间的零散借贷关系转变成三方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服务社对各方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其管理机构成员除企业代表外,可由政府代表和银行代表参与。为了以后的融资活动能高质量运转,该组织并非无条件为所有企业服务,在中小企业自愿加入时,要满足管理较为完善、有一定发展潜力、遵守社团章程、能共担风险等条件,加入后,服务社要对成员企业的信用纪录和信用等级密切跟踪并定期检查,根据情况向当地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推荐团体贷款企业,并为它们提供相关服务。会员在贷款时,不仅可以为本企业提供担保,还可以为其他贷款企业提供互助式担保。这样,在贷款期间,企业既要规范自身信用行为,又要关系和监督其它企业的信用行为,一旦某个企业失信,整个团体的贷款都要受到影响。
服务社除提供服务外,还要对成员企业的还贷情况进行监管,定期公布企业等级评估结果和违约名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罚款、取消会员资格等,这些需要在章程中明示,从整体上进行有效约束。这样,各方如果加强沟通,形成互利的良性循环,集群融资的好处即会显现,利用中介组织使银企双方更易交流,信息透明,降低双方成本,促进信用水平提高。
(二)建立集群内的区域银行
这种区域银行首先是小银行,不求规模的庞大和结构的复杂,只根植于当地,目标和定位即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这些银行可以是政府出资设立,也可以是民营银行,这样就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区域银行能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对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能更便利地直接了解,在随时解决一些中小企业小额资金需求的同时,可以将自身的经营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另外,区域银行扎根基层,管理层次少,经营灵活,与中小企业有很多相通之处,比较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质,若能稳健发展,则可以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长期高效的金融支持,促进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成长。
(三)从宏观上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的企业不都是同样的规模和结构,主体之间千差万别,即使是在集群融资条件下,也不应是单一的资金渠道,我们需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这样企业就可以各取所需,各自对口。就像学校有大中小一样,让大学的人力物力为小学生服务,那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样,大银行的服务对象应该以高端企业、大商业为主。除此之外,还应抑制现有地方银行的扩张冲动,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信用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目的是要细分市场,使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对应服务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群体。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完善的金融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1] 安仰东.如何改善中小企业金融环境[J].中国中小企业,2009(8).
[2] 成万牍.中小企业融资困局[J].中国中小企业,2009(6).
[3] 蒋志芬.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与融资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9).
[4]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比较优势和融资差异化:湖北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新学术论坛,2008(5).
[5] 刘蓬川.对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的对策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4).
[6] 康晶,王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