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IASB金融资产减值准则问题探析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自1999年3月发布以来,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近20次的修订。2008年3月IASB公布了“降低报告金融工具复杂性”的讨论稿,针对非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计量(包括减值损失确认的时间、减值损失金额的核算)问题征询意见。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使现行IAS39金融资产实际损失模型备受指责。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IASB联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成立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FCAG在2009年7月发布的增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报告中明确承认,与贷款(其他金融工具)有关的减值损失的延迟确认是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一个主要缺陷,并建议开发利用更多的前瞻性信息以代替实际损失模型的减值替代模型。2009年6月IASB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期望损失模型”征询信息,被征询者的意见以及IASB成员的调查工作都突出显示了对实际减值模型的批判。

一、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重大缺陷

现行IAS39金融资产的减值方法为实际损失减值模型,金融资产只有在减值迹象出现时确认减值损失;减值迹象对于不同的金融资产和减值事项的界定是不同的;减值事项发生前全部的合同利息被确认为收入,减值事项发生后减值损失才被确认。实际损失减值模型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一)方法内在不一致

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考虑了期望损失,但在后续计量确定有效利率时没有考虑期望损失。这导致了减值事项发生前各会计期间确定利息收入的系统性高估,减值事项发生后需对损益表大幅调整,后续减值损失是对早期不恰当收入确认的逆转。

(二)实际损失落后于期望损失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考虑了信用风险,而在后续计量中没有考虑信用风险的变化,形成了信用损失确认的系统性偏差,与现金流量期望值不一致。实际损失模型由于放弃初始确认标准,导致了“陡壁效应”的发生,确认的实际减值损失落后于期望减值损失。

(三)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不一致

金融机构对其金融资产和经济资本拥有经济回报的期望,在确定预期回报时需考虑预期信用损失。金融机构在作出贷款决定时,特别是对金融工具定价,需要考虑包含由金融工具的类型产生的信用损失的风险保证金。因此,实际损失模型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不一致。

(四)消弱了金融资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在实践中,不同的主体运用了不同的减值迹象,对同一减值迹象的评价亦不同。损失事件发生的时间不一定总是清晰的,不同的主体确定损失的时间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不同主体对同一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不一致,消弱了金融资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没有忠实地反映潜在的经济现象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损失事项出现前不考虑信用风险的变化,利息收入高估,后续的减值损失只有在减值迹象出现时才被足额确认。在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信用质量的恶化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出现的现象。实际损失模型所提供的金融资产减值信息没有忠实地反映出这一潜在的经济现象(金融资产的逐步恶化),提供的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二、IASB替代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ED/2009/12

IASB在FCAG、G20的敦促下,于2009年开展了替代IAS39的金融工具综合项目工作,项目分为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减值和套期会计三个阶段。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第9号——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计量的金融工具准则》(IFRS9),标志着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2009年11月5日IASB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ED/2009/12),针对IAS39金融工具的摊余成本和金融资产的减值提出了建议。ED/2009/12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摊余成本和减值草案、征询意见问题等内容。

(一)ED/2009/12界定了金融资产减值的范围,确定了摊余成本计量金融项目的计量目标和计量原则

由于IFRS9把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类,故ED/2009/12界定的减值范围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是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核心。摊余成本计量的目标是通过在金融工具的预期存续期内分配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来提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实际回报的信息。ED/2009/12以原则导向为基础,明确了摊余成本计量金融项目的计量原则,摊余成本采用实际利率法,利用金融工具剩余期间的现金流预期和实际利率两参数计算现值,反映每个计量日对现金流量的估计,提供实际回报信息。

(二)ED/2009/12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替代了IAS39实际损失模型

ED/2009/12采用期望损失模型核算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避免了现行IAS39不同金融资产采用不同减值方法核算的复杂性。期望损失模型要求主体最初取得金融资产时便确认其期望信用损失,整个金融工具存续期内,主体需剔除初始期望信用损失后,确认合同利息收入并建立期望信用损失的风险准备金,且每个会计期间需重估期望信用损失,及时反映期望信用损失变化带来的影响。
(三)ED/2009/12要求主体设立备抵账户核算信用损失

金融资产的计量要考虑信用损失,尤其是金融资产减值的核算。设置备抵账户核算信用损失,可以披露金融资产信用质量变化的情况,信用损失金额需借助于参数(选取基础为内部的历史资料或评级报告)和估值技术来确定,期望信用损失的披露能够最优地反映真实损失,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四)ED/2009/12修订金融工具列报、披露的内容,规定了过渡期间和生效日

ED/2009/12提议,主体应当列报和披露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利息收入和费用的影响、期望信用损失的参数和假设、内部风险管理准备压力测试等方面的金融工具信息。主体应于IFRS(草案)公布的年度开始适用,或提前采用但应对此披露。主体首次采用时需要利用历史信息和草案信息,对之前按照IAS39确定的实际利率进行过渡性调整,并调整各权益项目期初余额和其他相关金额。

三、ED/2009/12替代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的合理性

(一)ED/2009/12期望损失模型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器

ED/2009/12利用期望损失模型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是IASB应对金融危机未出鞘的利剑。期望损失模型是针对IAS39实际损失模型的缺陷而提出的,是IASB在综合分析2009年6月期望损失模型征询意见并结合自身研究基础上,比较公允价值模型和动态减值模型替代法后作出的最终选择。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采用期望损失模型,不依赖于减值迹象,使得减值损失的确认更加及时。利息收入作为信用成本调整的回报,反映了初始的期望损失,体现了借贷行为的经济实质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关于利息收入、信用损失以及金融资产的信用质量等信息的披露和列报,提高了金融资产减值条款的透明度,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期限和不确定性,增强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

(二)简化了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复杂性,推动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趋同

2005年以来,IASB和FASB确定了改善、简化报告金融工具的一致目标。2008年底IASB和FASB举行了三次圆桌会议,达成了提供透明度更高、更简化的金融工具会计的一致承诺,启动了金融工具准则联合改进项目。尽管FASB和IASB分别建立各自的项目团队,但对于金融资产的减值,双方都锁定在期望损失模型上,统一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以及贷款等资产的减值核算方法,降低了金融资产减值核算的复杂性,缩小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间的差异,有利于实现趋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