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会计实验室教学实践获得长足的进步,从无校内实验室阶段到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阶段再到现在的会计实验室规范建设阶段,每一次进步,不仅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基于教学和会计实务中的不足所做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实验室教学既面临挑战同时也面临机遇。笔者认为,会计实验室教学内容应成为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高职等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和轴心,并在具体设计时体现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会计实验室教学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很好的会计操作技能和基于企业管理的视野。会计实验室教学作为高等院校会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实验室教学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会计实验教学内容生硬刻板;就会计论会计,缺乏拓展思维训练;会计实验教学课程地位还是处在从属的阶段。这些问题与建立会计实验室的初衷相悖。
(一)会计实验教学内容生硬刻板
目前很多院校都建有会计实验室,先不去谈论那些虚有其表——只是作为摆设而没有实际使用的——院校会计实验室,单就那些确实正在为学生使用的会计实验室来说,它们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普遍印象是生硬刻板。会计系的学生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大专学生是大二或大三)接触这门课。由于他们面临即将找工作的压力,因此对这门课一般都给予很高的预期,并在学习时非常认真。然而学生认真地学,并不能改变这门课教学内容生硬刻板的事实。会计实验教学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按道理应该可以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然而,现实的会计实验教学没有做到这一点。主要表现在:1.套路僵化。在高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硬件设施较好的会计实验室会有一些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然而,这些套路虽然符合一个新企业从开始建账到日后年报的过程,但是仅此而已,并未能很好地挖掘实验课程的趣味性。2.传授的内容单一、缺乏立体感。在会计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授内容简单、教学要求低的特点,并未达到建实验室时的构想,打折现象严重。这虽然与实验室后续资金投入有关,但原因不限于此。在企业中,会计活动是多方面、立体、动态的,企业不仅有制造企业,还有商业企业、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等;业务不仅有普通的会计核算,还有会计预算、决策分析、纳税筹划等;除了会计账务处理,还有内部审计等。这些多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在教学内容上立体、统筹安排,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可以生动再现现实中企业会计人员的日常活动。
(二)就会计论会计,缺乏拓展思维训练
会计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在企业中它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也正如大家所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如何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将即将毕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会计实验室建立的初衷。因此不能只是把会计实验室定位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通过面试,而将以后的学习让学生在企业自己学或者由企业来培养。作为一个培养技能的场所,虽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可以在企业使用五六年的知识,但是完全可以将会计实验室定位为能够使学生不仅熟悉企业的主要日常会计活动,而且可以发散思维,使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给企业会计活动的某个具体细节或环节带来提升。目前会计实验教学就会计论会计,主要表现有:1.内容安排单一,缺乏基于企业管理的视野。目前开设的实验类型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而应用型、设计型实验较少。例如,会计专业中最主要的两个实验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都是验证型实验。这两个实验实际上是一种操作训练,实验内容、实验的操作程序由教师规定,学生只要操作得当,就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尽管这种操作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在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他们大多只是忙碌于测数据、作报告,根本无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2.将会计与审计、纳税、预算、财务分析等项目脱节。会计与审计具有时时的对应性;纳税是企业管理和日常事务不可回避的事项;预算是企业管理会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财务分析则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因此会计实验教学只是就会计论会计将严重封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擅长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更快地适应,更好地接受新事物是会计实验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会计实验教学课程地位还处在从属阶段
目前会计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仅限于验证理论,或作为巩固理论概念的手段,无法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所进行的两次教育改革中重点加大了实验教学改革,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学时,很多大学实验学时都超过30%,有的甚至达到50%。而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8%~20%不等。尽管部分院校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会计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只是象征性的,没有较大突破。除了学时偏少外,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也存在以理论课程为中心、实验课程为辅的旧观念。笔者认为,会计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会计实验课程应该成为会计所有课程的轴心,是其它课程设置的依据。理论课程应该是为实验课程服务的,而不是实验课程为理论课程服务。理念的转变,带来模式的转化是目前会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实验课时所占比重在逐渐加大,但又存在如何把理论跟实践更好的结合,以保证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同时理论知识也足够的问题。
二、会计实验室教学的改进建议与构想
会计实验室教学问题的归纳总结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因而,人才的标准不再由学校来决定,而是由从业团体来决定。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因此,会计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问题的解决自然也应从会计实验室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实验室教学老师的激励与培养等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基于会计实验课为轴心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会计实验课程为轴心,以理论课程知识的秩序为红线来进行安排。在会计实验课程设计中,首先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验认知型的会计实验课程,通过这个课程,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及其环境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理论学习打基础,同时让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对会计实务有个感性认识,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于此,在会计学原理理论课(或会计学基础课)前半段和后半段学时中,对应的在会计实验室中安排最初体验会计实务和初浅的会计实务做账训练。其次,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粗浅的财务分析。与此对应,在会计理论课程中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财务分析的课程。最后,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综合性的会计实验课程,使会计学的学生能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企业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此对应,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理论课程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报告与分析等等课程的学习。具体安排上可以相对灵活一些,宗旨是以会计实验课程为轴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擅长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基于开放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来说的。正如前文所说,传统会计实验室教学常常是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然而这种安排是封闭性的,未能开放性地把会计各学科知识都融进来,进行综合性的安排,更别说包容会计学之外的学科知识。封闭性的安排必然导致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定势,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理工科中,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旨在给学生提供宽松实验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它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开放,即以“实验任务书”取代“实验指导书”;二是指导方法上的开放,即改“教为主体”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三是管理模式的开放,即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自己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在会计实验室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理工类实验室的做法,教师可以布置实验任务,并制定实验要求,比如使用所需数据、资料和相关其他课程的哪些知识;同时放弃教师全程教授的模式,改用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讨论,老师把关的方式进行;在拓展思维训练中,可以将实验资料与相关学科知识比如管理学知识结合,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并进行学生讨论与老师点评。这些开放性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实验课程的趣味性。增加趣味性、开放性是一个方面,还可以基于实验课程的特点,设计逼真的场景,比如大一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同学扮演报账的员工,大二的同学分担出纳和会计,而大三学生作为审计人员,并由老师担任企业管理者指派人员进行信息挖掘如财务分析等。如此生动的安排,不仅可以再现企业现实的日常活动,而且可以有机地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目的。此仅为举例,其中的趣味性需要不断地发掘。
(三)激励和培养会计学实验室教师
开放性和趣味性的会计实验室教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会计实验室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基于新要求的会计实验室教学,必须培养具有紧跟企业实务、融会贯通会计学和管理学各种知识的实验室教师。然而培养会计学实验室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也不能因此而打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组织会计实验室教师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要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即团队成员既要有具有精通各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理论课背景的骨干老师,也要有实业界的一些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些人员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其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是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理论课背景的骨干教师与实务界的教师在互相学习中彼此促进与发展。同时也应走出去,学校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以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进而充实到实验室教学中(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适当激励(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职务升迁),鼓励这种拓展实务经验的安排。目前,学生进企业实习,由于会计的特殊性和学生能力的限制,而经常被拒之门外。然而,如果安排个别老师进企业实习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可以充分借助部分企业季节性的特点合理安排老师实习的时间。
三、小结
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不是一个一时的话题,而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给会计教学带来新的要求、新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地紧跟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革新,才能使会计实验室教学不断地适应、并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杨.论高校的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2008(11):69-70.
[2] 刘雁.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与会计实验教学[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6):110-114.
[3] 杨春华.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