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在西方注册会计师行业发达国家,市场演变的规律是日趋集中。早在1932年,《财富》杂志的美国注册会计师排行榜,便凸现出“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势。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八大”逐渐合并为目前的“四大”,其规模亦迅速扩张。GAO的一份报告表明,截至2002年底,“四大”在美国证券审计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78%,且在大客户市场上的份额还要高。反观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一直难有大型事务所脱颖而出。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扩张提供理论基础,西方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大量的探索,并用此来解释由超级大所主导的审计市场结构。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大型事务所为何具有规模优势?其规模优势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否有所体现?

  一、规模经济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

  经济学文献中,规模经济是用来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成本变动关系的理论,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的现象。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活动的“不可任意分割”和“附加利益效应”,即生产要素在合理匹配情况下产生的协同作用。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不同产业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规模经济来源,由此决定了其不同的规模分布特点。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较为明显的行业,该行业规模经济易于形成的理由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较低程度的资产专用性,有利于事务所通过业务扩张降低平均成本

  按照W illiamson (2001)的归纳,资产专用性可以分为6种:场地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专项资产、品牌资本与临时专用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资源在不同行业或业务间转移的成本就越高;反之,资源就越容易转移,企业业务的扩张也越便利。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场地、物质资产和品牌资本几乎不存在专用性。场地和物质资产一旦投入使用,在达到其最大生产能力之前,产出增加的边际成本很小。业务扩张时,对事务所品牌的使用不仅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甚至还能提升品牌自身的价值。因此,事务所规模的扩张,只会降低上述资产的平均使用成本。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和专项资产一般只存在于大型事务所中,主要是指事务所针对目标产业中的客户特征,投资形成的一套产业特有知识和行业专家才能,以及创造出的针对特定产业的结构性程序。上述专用性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其他通用性资产带来的规模经济,增加了事务所向其他产业或领域拓展业务的转换成本。但在这些产业内部,它们也并非是专用的,事务所还可以凭借产业专家的形象占据大量行业市场份额,实行业务扩张(Danos and Eichenseher, 1982; W illiams, 1988)。临时专用性的资产由于在一段时间过后可以转换为通用性的,也是事务所在业务扩张或转移是无需考虑的。

  2. 异质性的审计产品,有利于大型事务所通过稳定的市场形象吸引客户并获取审计收费溢价

  审计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具有标准格式的意见报告书,看起来似乎是同质性的产品。但产品如果真的同质,那么客户在选择审计服务时只需考虑审计收费高低。而大型事务所一般又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样,小型事务所必定无法与大型事务所抗衡。照此推论,市场上应该只剩下大型事务所。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推翻了审计产品同质性的假说。

  虽然产品异质,但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的服务,质量是无从直观界定的。为此,市场上一般以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DeAngelo (1981)为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审计质量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独立性和审计师能力。通过探讨事务所规模带来的担保产权问题,论证了事务所规模与独立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事务所内部培训课程的共享、审计师之间的沟通还会出现知识外溢效应。事务所规模越大,外溢效应也就越大,从而越有利于审计师能力的提高。

  大型事务所在审计质量方面的优势,使得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其青睐有加。这不仅致使审计市场日趋集中于少数的几家大型事务所,亦给其带来了更高的审计收费溢价。Moizer (1997)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溢价的文献回顾表明,在一个竞争性的审计市场中,不同事务所之间的审计服务定价差异代表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回报,规模越大的事务所,审计服务定价越高。
3.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联合提供产生的合约范围经济,有利于事务所在非审计服务市场上的业务扩张

  随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服务市场逐渐饱和,非审计服务需求大量增加。由于非审计服务需求广泛、风险小、边际利润又远远大于审计服务,使其非常具有吸引力,正逐渐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利润来源。虽然存在非审计服务可能会降低审计服务质量的担忧,但二者的联合提供将会产生范围经济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一致公认(Antle and Demsk,i 1991; Arrunada, 2000)。原因之一在于审计和非审计服务都需要利用相同类型的信息,对信息的联合使用导致了知识外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合约范围经济效应。合约范围经济的存在根源于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基于此,提供相同的合约资源(例如,品牌、声誉、质量控制系统)对于保护联合服务条款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些联合服务通常是以降低搜寻成本的“一站式购物”形式提供的。作为一个合理的结果,客户从一家事务所同时获取审计和非审计服务,自然比从两家不同的事务所获取上述服务更为有效。合约范围经济在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之间的流动,使得大型事务所在传统审计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自然而然的延伸至非审计服务市场①。

  大型事务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是事务所之间不断进行兼并、联合以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但这种规模优势是否无处不在呢?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客户市场和小客户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方式和工作绩效迥然不同,大型事务所的规模优势也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在大客户市场上,客户企业资产规模大、地理位置分散、业务处理复杂,非大型的事务所很难有足够的能力为其提供专业服务。企业规模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高,企业也更需要借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降低代理成本。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小型事务所一般很难承揽到大客户业务。小客户市场上,客户业务相对简单、代理成本也较低,因而不存在对事务所规模的特殊要求。任何规模的事务所都可参与竞争。如果大型事务所依旧维持较高的审计定价,客户企业便可能倾向于寻求那些价格较低的小型事务所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大型事务所庞大的规模还可能会带来X非效率②。因此,在小客户市场上,小型事务所或许更具有竞争优势。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审计市场的研究表明,“四大”在垄断大客户市场的同时,小客户市场上仍存在众多区域性的小型事务所与之竞争。(Simnnic, 1980; Francis, 1984; Palmrose, 1986; Johnson et a.l 1995)。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现状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较为显著,但大型事务所的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那么,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否遵循上述规律呢?

  在此,我们首先沿用Stigl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生存竞争法,对我国的情况进行考察。该方法测定最佳规模企业的基本过程是:先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不同规模企业所占份额及其变化,以此判断该规模等级企业的效率和生存能力强弱。如果某等级企业的产出份额下降,则说明该规模的企业效率较低,一般说,效率越低,份额下降越快;反之,如果某等级企业的产出份额上升,则说明该规模的企业效率较高,处于规模经济的范围之中。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以CPA人数为标准,对2002~2004年间入选事务所业务收入百强且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事务所进行了划分。考虑到“四大”早已是大规模事务所的代名词,我们将其单列。这样,事务所被划分为如下4类。之所以用CPA人数来衡量事务所规模,主要考虑是该行业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剔除不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事务所,是为了避免市场进入壁垒差异对其业务拓展的影响;对于那些由于CPA人数变动而在不同年度分属于不同规模等级的事务所,我们也进行了剔除。2002~2004年间,符合上述标准的事务所共有47家,以业务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如表1示:

  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以业务收入作为划分其规模等级的标准,这四类事务所的规模差异也相当明显。“四大”的5家合作所在中国市场上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他3类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大体在10%,但事务所数量依次递增的幅度却很大,也就是说其规模递减程度明显。从而证明了以CPA人数划分事务所规模等级的合理性。

  2002~2004年间,“四大”的市场份额从38.22%增加到46.57%,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说明“四大”整体上存在规模经济。相比之下,其他3类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CPA人数越少的事务所,市场份额丢失越多。这不仅表明了本土事务所的规模不经济,还进一步表明了其规模不经济的程度随着事务所规模的减小而递增。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四大”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那么,其规模优势是否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呢?如果是的话,“四大”应该会走大客户线路。我们试图进行进一步的判断。此处,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原因,我们将研究对象集中在A股审计市场上,以客户数和客户资产对市场份额进行度量。我们采用Gul(1999)的四分位法,以资产规模为序,将资产规模最大的75%以上的客户定义为大客户市场,资产规模最小的25%以下的客户定义为小客户市场。分别以客户数和客户资产计算了“四大”在2002~2004年间的市场份额。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两个市场的对比,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四大”所表现出的差异。大客户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高, 3年来以客户资产计算的市场份额均接近60%;而在小客户市场上,不管以哪种指标计算,市场份额始终不超过3%。说明“四大”明显的在走大客户线路。在大客户市场上,以客户资产计算的市场份额显著高于以客户数计算的市场份额,这就表明即使在该市场内部,“四大”的客户也多是规模更大的公司,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结论。

  结合表1,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背离现象: 2002~2004年间,“四大”的整体业务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A股审计市场上,其市场份额却少有变化。出现这种背离的原因,其一是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其二也可能是因为安达信审计失败事件给证券审计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本土事务所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分析

  同“四大”相比,本土事务所在市场扩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我们显然不能把这种低效率简单的归因于事务所规模不够大。事实上,除普华永道外,“四大”中其余几家的CPA人数均少于国内的一些大型事务所。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1. 准入管制和价格管制

  注册会计师行业严格的准入管制本意在于保护公众利益,但也会对其他事务所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同时给在位事务所带来进入管制的“租金”,降低其提高效率和参与竞争的激励。对审计收费实行价格监管源于价格竞争导致审计质量下降的担忧,但这无疑使在位事务所又享受了价格管制带来的“租金”。如果客户不能通过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那么,这样的价格监管也只能起到保护落后、低效率事务所的作用。我国的情况正是如此,一方面是监管当局对证券审计市场进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使得事务所很难进入异地市场;另一方面是中注协对最低审计收费实行下限监管,将“炒鱿鱼、接下家”的“低价揽客”行为视为不正当竞争。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装置难以孕育出充分自由的竞争环境,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本土事务所的效率低下、市场扩张乏力。而对于以其品牌形象参与竞争并获取收费溢价的“四大”来说,上述管制措施则很难产生影响。

  2. 监管当局不信任

  在中国审计市场发展早期,出于“保护幼稚产业”的朴素情结,监管当局对外资事务所进行了严格的准入管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对服务业开放的承诺使得监管当局开始认识到,弱化竞争的政府保护不仅无法阻止进入,长此以往还将导致本土事务所丧失“自生能力”。在默认以“四大”为代表的外资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的隐含前提下,监管当局给予了它们非同一般的超国民待遇,甚至为其市场扩张提供政策保障,如要求B股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实行双重审计制度,同时聘请中外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2001年12月,证监会又发布了《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要求A股公司在IPO或上市后再融资时,应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虽然由于安然事件爆发,该暂行规定“无疾而终”

  ,但它却充分显示了监管当局对国际大所的信赖,也意味着对本土事务所信誉投下了否决票。对于本土事务所来说,这一打击无疑是相当沉重的。于是,便很容易理解我国审计市场上出现的奇怪现象:本土事务所为“低价揽客”打得不可开交,“四大”却以其高额收费跑马圈地。

  3. 内部管理混乱

  内部管理问题大多出现在事务所规模扩张阶段。事务所规模扩张后,机构增加、人员增多,管理层次相应扩充。由此带来计划与控制的复杂程度提高、信息传递扭曲变形的可能性增大,同时也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加大。这样,随着事务所规模扩张,其系统内部的决策效率是下降的,从而影响有效产出量,出现规模不经济。在事务所通过合并的方式实行规模扩张时,业务扩大与公司统一难以兼顾,其内部管理格外容易出现问题。Ravenscraft and Scherer (1987)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企业在完成合并后,其经营效率一般都会下降。我国目前相对较大的本土事务所多是经合并而成的,但合并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为了获取某种资格,有的是地方政府为形成地方垄断在“拉郎配”。复杂的合并目的使得合并后的事务所缺乏统一管理,不但发挥不出合并的规模效益,还可能进一步带来效率低下。

  4. 缺乏国际经验

  近年来,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企业纷纷走上海外上市的道路。相对于境内上市而言,海外上市对审计服务的要求要复杂得多。仅以需要填制的表格来看,国内上市审计需要填制30张,国外上市根据国际会计标准上市审计需要填的表格则高达2000来张,且上市之后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由于缺乏国际化经验,加上海外资本市场也缺乏对中国本土事务所的了解,随着国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不少一直跟随着这些企业的本土事务所都成了被抛弃的对象。利润空间很大的境外上市审计业务几乎全被拥有国际经验以及声誉卓著的“四大”所占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资产专用性、产品异质、合约范围经济三个角度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行业具有较为明显规模经济效应,但大型事务所的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四大”在大客户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本土事务所则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且规模越小的事务所其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越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监管当局不信任、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以及缺乏国际经验是制约本土大型事务所规模经济效应发挥的重要原因。

  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以及事务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必须改革现行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其次,应该取消审计市场的价格监管,以价格竞争促进事务所效率的提高;第三,监管当局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不同成分的事务所,避免给市场传递歧视性信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事务所也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应该注重内部管理,积累国际经验。事务所合并时尤其应该注意合并后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李树华. 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李眺. 2005.审计市场:产业组织视角的分析.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施蒂格勒. 1996.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威廉森. 2001.治理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于良春、高波. 2003.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中国工业经济, CICPA.事务所业务收入前百名信息(2003、200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