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探讨
“资产负债管理”的经营理念被全球人寿保险行业奉为圭臬,北美精算师协会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是:“它是力求资产和负债经营决策相互协调的管理行为,它是在既定的风险约束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对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决策进行制定、实施、监控和修改的持续过程。”
保险资产管理的
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
资产负债管理既是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基本要求,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在保险资金运用工作中,资产负债管理也是整个保险资产管理价值链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
附图是一个典型的保险资产管理价值链。
如该图所示,理论上,一个典型的保险资产管理价值链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资产战略配置、资产战术配置、资产交易配置、集中交易、会计核算、绩效评价7个环节的业务活动。在资产负债管理环节,首先要综合考虑负债、偿付能力以及整体风险收益状况,并以此作为整个资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在资产战略配置环节,保险公司通常每年年末(或者更长的时间周期)在对宏观经济、市场走势和各大类资产的收益风险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提出战略资产配置整体方案;在资产战术配置环节,通常定期(或者需要时)根据资产结构、战略配置要求、宏观经济和市场动向确定下阶段资产战术配置方案;在资产交易配置环节,根据资产战术配置方案,结合市场状况,制定各大类投资品种的资产交易配置计划;在集中交易环节,独立的集中交易部门负责资产的投资交易指令的执行;在会计核算环节,根据会计准则、清算规则和估值办法,每日进行交易清算、资产估值、资金划拨和会计核算,并和托管银行进行业务对接;在绩效评价环节,通常需要定期对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状况进行归因和评价。因此,资产负债管理也是保险资产管理的终极目标,保险资产管理的成败,最终也决定了保险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管理活动的成败。
约束程度决定于市场成熟程度
与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保险市场成熟度不同、发展阶段各异,由于净现金流和历史经验的大相径庭,导致了在资产负债管理实践操作中的显著差异。总体来讲,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寿险公司在经营上更加趋于保守和精细,资产负债相互匹配已成为其经营过程中的“硬约束”,经营中不得不以此为限并步步为营;比较而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寿险公司经营更易倾向适度激进和相对粗放,业务的高速增长使得资产负债管理还没有成为公司经营立竿见影的“生死线”,依然只是经营过程中的软约束。
(一)净现金流的差异
所谓净现金流,是指寿险公司年度总现金流入与综合赔付等总现金支出的净差额。高速成长阶段的保险公司净现金流充沛,资产实力稳步壮大,相应地风险抵抗能力也逐步增强;同理,净现金流增长乏力的公司资产实力和风险抵抗能力也将显著下降。而净现金流为零或负时,寿险公司的经营将难以为继。
2000年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保险市场的保费年均增长率始终长期维持在10%以下。净现金流的捉襟见肘,决定了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使得保险公司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更加趋向于稳健和保守的方案。在投资理念上,以安全保本为第一要务并精打细算,只要资产回报能够稳定地覆盖负债成本,寿险公司承担额外风险以博取更高收益的意愿极弱。在资产配置策略上,体现为收缩在权益类等较高风险资产配置上的比例、固定收益等中低风险资产配置以持有到期为主并主动放弃交易性的机会。
同一时期,我国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行业经历了高速的成长。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保险行业总资产已经突破5万亿元,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4%,2010年度保费收入已达1.45万亿元。净现金流量的充沛,决定了我国寿险公司较强的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在经营上更易倾向适度激进和相对粗放。在投资理念上,更易于倾向于追求较高投资收益率并相互攀比。在资产配置策略上,体现为较高比例的权益类等高风险资产配置、在固定收益类等中低风险资产配置上投资风格激进、热衷于波段操作以博取价差。
(二)历史经验的迥异
“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本身就是在西方发达金融市场惨痛的失败案例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寿险业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偿付能力危机,寿险公司经营失败的数量达300多家,包括著名的Baldwin-United、First Capital HoldinGS、First Execuitive Corpration等;90年代后期日本寿险公司出现了大规模倒闭的现象,自“日产生命”破产后,日本先后共有7家寿险公司倒闭;在本轮金融海啸中,AIG等公司又由于CDS衍生品交易,而成为被救赎的对象。
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央行连续8次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98%一直降到2002的1.98%,中国寿险业也因此一度举步维艰。一方面,1996年前后承保的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形成了大量的“利差损”;另一方面,此后预定利率的陡降使得中国寿险业在90年代末期,新单销售乏人问津。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必然导致某些寿险公司的清盘。面对幼稚的中国寿险行业历史上最为严峻地挑战,中国寿险行业危中寻机,有效地化解了风险。一是寿险行业通过传统分红、新型万能和投资连接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对冲了低预定利率环境下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困境;二是在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国民经济和寿险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存量“利差损”造成的风险被逐步覆盖。因此,与欧美及日本等发达保险市场相比,中国寿险公司还没有从自身的重大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机会。
寿险行业正面临双重考验
(一)承保业务增长趋缓
中国寿险行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承保业务增长趋缓的势头不可避免。
一是寿险业赖以发展的、最重要渠道正在进一步规范。2010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三家保险公司展开合作”。此办法开始实施后,寿险行业银保业务发展速度大幅下降。
二是寿险业赖以发展的人海战术难以为继。在中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的长期趋势下,廉价劳动力正快速从过剩状态过渡到稀缺状态,劳动力成本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寿险行业最新的统计结果来看,各主要公司个险渠道、银保渠道净增人力下降、甚至负增长的趋势明显。中国寿险业长期以来赖以发展的“有人力才有业绩”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
截至2011年7月底,主要寿险公司保费同比平均增速从2010年的20%以上,骤降至仅为6%左右。从结构来看,寿险行业保费收入的主要增量来自续期保费;从渠道来看,寿险行业保费收入的主要增量来自个险渠道。寿险行业前8大公司在银行保险渠道保费收入的增长率几乎均为负数,某些行业巨头银行保险渠道保费收入的同比降幅高达90%。
(二)投资收益预期降低
附表显示的是2006-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从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2006年至2010年5年间,保险行业加权平均的年化财务口径投资收益率为6%。其中寿险行业由于资金性质的长期性,5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6.5%左右,基本上覆盖了资金成本。
2011年以来,在日本大地震、评级机构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我国持续宏观紧缩政策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催化下,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A股市场等保险机构的主要投资市场均经历了大幅的波动,呈现出多年未遇的“股债双杀、现金为王”的格局。
基于目前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未来5年对寿险行业投资收益率的预期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经济处在外需放缓、投资冲动降低、内需尚待培育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趋势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在外部市场流动性泛滥形成的输入性通胀、中国社会面临“刘易斯拐点”而劳动力成本形成长期上升趋势的共同作用下,通货膨胀将显现出长期的压力。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胀压力上升的双重压力将使经济胶着于“滞胀”的怪圈,2011年资本市场的表现基本符合滞胀时期金融市场的特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是资本市场趋势向下的大幅波动对寿险公司,尤其是中大型寿险公司庞大的存量资产构成了负面影响,增加了2011年及今后保险资金的运用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二是银行、保险、基金等行业的充分竞争,将进一步抬升资金成本,寿险公司分红和万能等保险产品竞争力的明显下降,将进一步制约寿险行业的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寿险行业在多年的高速成长后,正面临着承保业务增速放缓、投资收益预期降低的双重困境,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重要性将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