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成长期企业财务战略控制措施

财务战略控制就是企业根据财务战略目标对财务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的控制。它通过监督财务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或改变财务战略目标,确保财务战略有效实施,是一种使战略实施结果基本上符合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其实,从财务战略的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来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财务战略的控制过程。大量的企业实例说明了成功的战略选择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是在战略制定和战略控制两个方面都能卓越。从国外企业的经验来看,他们都把财务战略管理的重点放在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上;而我国目前许多实施了财务战略管理的企业,普遍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也就不能使财务战略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实际上,财务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财务战略控制系统的正确和通畅地运行,这是由财务战略自身的特性及理财环境中日益增长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计划和控制在管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战略控制系统对有效地实施战略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战略控制系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战略管理的兴起,在管理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战略控制的目的不同,战略控制方法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控制战略执行为目的的,另一类是以控制战略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战略控制就是以控制战略执行为目的控制方法,其主要特征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对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然后决定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适当的标准。这一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一是要假定目标是正确的;二是属于事后控制,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近年来对战略控制的研究,在一些西方国家已成为热门话题,诞生了许多新的战略控制方法。本文正是在对当前西方较先进的战略控制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之后,从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出发,将财务战略控制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环境监控系统、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战略绩效评价控制系统。
1、环境监控系统
环境监控系统是对整个理财环境和企业总体战略进行连续不断的扫描和监视,对有关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得出环境因素对企业战略尤其是财务战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企业适时对财务战略作出修正、调整乃至改变企业或财务战略。环境监控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方法主要由两种控制构成:
(1)前提控制系统。
由于企业对于理财环境因素不能完全识别,因此在制定战略时必定会作出某些假设。前提控制是指对形成财务战略的前提因素或假设的关键理财环境因素进行连续监控,以确定形成财务战略的前提是否成立。形成财务战略的前提因素包括两个方面:战略环境因素和企业总体战略。财务战略的前提控制就是对战略环境因素和总体战略的变化状况进行不间断监测,以确定和验证形成财务战略的基本假设前提因素是否仍然成立或发生了变化,及时对潜在的战略风险进行跟踪,根据战略环境因素和总体战略的变化情况而对财务战略适时作出调整,以保持财务战略前提的有效性。进行前提控制必须对理财环境因素和企业总体战略予以深入分析,这是形成、实施财务战略和进行战略控制的出发点和根本条件。前提控制的基本程序是:搜集战略环境和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信息;找出、分析关键环境因素及总体战略对财务战略、资金运动的影响;同时,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确立的企业愿景进行远景分析;根据分析,得出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结合远景分析得出关键理财环境假设因素;将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与环境假设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财务战略赖以确立的关键环境因素及假设条件是否成立;根据分析结果,实施前提控制。在具体控制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几个关键的战略定性问题:企业及财务战略与企业内部条件是否一致;企业及财务战略与外部环境是否一致,是否符合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特征;企业及财务战略与可资利用的资源是否匹配;企业及财务战略所涉及的风险是否真的能够接受;企业及财务战略的时间表是否适当;企业或财务战略是否真的可行;竞争对手的财务战略是否有重大影响。
(2)战略监视控制系统。
上述前提控制是对形成财务战略的假设条件、关键环境因素和总体战略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控,而战略监视则是对整个理财环境包括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连续不断的观测,以判断内外环境变化对财务战略的影响,并对财务风险或威胁提出警告,以促使企业避免财务风险或
抓住融资和投资机会。在战略监视的控制中,既包含定性控制也包括定量控制,而以定性监测控制为主。对于定性控制,可采用“ SWOT”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内外环境的变化程度,以利于企业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战略监视的控制程序是:搜集整个理财环境的信息,确定和确认关键理财因素,分析这些关键理财因素可能对财务战略产生影响;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状况,并将关键理财因素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匹配分析,从而得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财务实力状况及其优劣势;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战略、资源能力与财务实力,并与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与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优劣势;认清理财环境、竞争对手对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所带来的机会或威胁,并对机会或威胁做进一步研究。同时,在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和识别企业财务上的优劣势情况下,进一步分析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是否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基础加以应对。同时,要把握融资、投资或其它改善财务状况、加强财务实力的机会,将机会变成现实的理财行为。对财务战略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外因素要严密监控,并采取相应举措。
2、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所谓内部控制系统就是由管理控制、财务(会计)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共同组成的相对于外部控制(如政府管制、社会审计等)而言的现代企业控制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都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管理理论“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有什么样的战略,就应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控制体系,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组织形态或结构形式要服从、受制于企业战略与财务战略,它们必须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从财务战略来看,没有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战略的控制也就无从谈起。内部控制系统与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负责财务战略的贯彻实施。内部控制系统是战略绩效评价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制度基础,为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执行和最终实现提供了根本上的制度保障。其中,财务(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它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保护所有者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从而为实现财务战略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制度保障,是财务战略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3、战略绩效评价控制系统
战略绩效评价控制是指通过记录被控制对象的行为及结果,并将记录下来的行为及结果与预先指定的控制标准相对比,然后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再改变控制标准或者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改变被控制对象的行为,最终实现战略目标。任何战略的贯彻执行最终也要由具体的短期目标如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或月目标等来安排落实和具体实施,以利于对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而对战略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考核评价是否合理、及时,又关系到公司员工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效果,所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战略绩效评价控制系统对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绩效评价控制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其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应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所谓定量指标一般主要是指财务业绩指标,定性指标因企业各自特点不同,具体选用的也不同,主要有:长期发展能力预测、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技术装备更新水平、基础管理比较水平等项目。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常用的战略绩效评价系统主要是建立在两种业绩评价指标基础之上的,即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 EVA)指标和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
简称 BSC)指标。由此建立起来的两种绩效评价体系因克服了传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财务指标过分信赖的缺陷,有利于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受政策因素影响大,绩效评价体系发展较缓,许多企业采用的主要是以
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当前国内企业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先进的绩效指标,建立一种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另外,绩效评价控制系统还应包括对所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只有让战略绩效与员工薪资联系起来,才能对员工起到激励与约束作用,保证财务战略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