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摘要: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极其严重,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文章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失真
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十分严重。假账、假表、假收入、假成本、假赢利、假亏损等各种各样的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它不仅违反了真实性原则,败坏了社会风气,还对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规范管理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切实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形式一:为达到直接融资目的,包装利润上市,如红光实业和东方锅炉欺诈上市的违规行为。形式二:配股前操纵净利润,如福建三农、裹阳轴承、燃气股份三家公司均在2000年3月刚实施配股,转眼到了月份公布的中报竟然成了亏损公司。形式三:上市公司为配合二级市场上庄家炒作而操纵利润,如“中科系惨剧”的中科创业,中科创业的前身康达尔在重组前早已烂掉,为配合二级市场庄家炒作而包装利润,导致企业财务虚数“黑洞”巨大。形式四:大股东虚假出资。如ST金马,因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大股东虚假出资直至上市公司亏损累累,5年之后才得以知暴露。形式五:上市公司欺瞒中小股东,虚假披露公司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开的信息披露,是中小投资者认识和了解上市公司的惟一途径。但近年被查出的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的案例不胜枚举。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首先,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投资者普遍缺乏对公司财务的有效监督,管理层在会计信息编报方面的权利过大。其次,我国注册会计师委托审计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有些上市公司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真正权利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同时,注册会计师为谋取利益而与管理层共同作弊的风险和代价相对较小,助长了注册会计师“受人钱财,为人消灾”的心态。最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风险和代价偏低。
2、信用环境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面临崩溃瓦解的条件下,由于一部分人在牺牲信用的同时,暂时得到了好处,却未受到制裁,这对其他人会起到负面的诱导作用。
3、人事制度落后。首先,对企业领导的管理仍然集中在政府部门,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使企业的领导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重要性的是一个政治家。其次,由于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流动困难重重,有些会计人员并非素质低下,但为了生存,不得不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
4、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完善。由于经济行为是动态的,而会计规则又有必要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这些会计规则被知悉并得以执行。这样,会计准则就有可能在某些时点上无法或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由此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5、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许多公司(包括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里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国有股“一股独大”,控股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在相当一批上市公司里,“国家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一股独大”带来“一票定乾坤”,中小股东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些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同样有利用“一股独大”侵犯公司和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2“)新三会”形同虚设,为“内部人控制”留下制度漏洞。第一,董事会并不能真正代表股东利益。董事会指定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权利日益扩大。在股份公司内部,经理不受有效制约,就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第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弱化,监察行为流于形式。
6、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普遍薄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未建立内控制度,有些企业内控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对内控制度还存在许多误解。
三、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审计准则的产物,它更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地理解和运用。只有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合理保证最终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才能使中小投资者利用这些真实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大限度地免受大股东、经理层的利益侵害。
(一)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构造股权多元化结构。一是将一部分国有股出售或转让给有关法人,进一步发挥法人股东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优势;二是积极发展基金持股;三是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持股;四是积极发展企业间相互投资;五是成立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让这些控股公司出任国有股的股权代表,来参与公司法人的治理。
2、健全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明确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第二,完善对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制度;此外,要逐步建立定位合理、投资者信任的“独立董事”制度。
(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相信随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的颁布实施和其他的具体规范的陆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将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
2、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离开了人的能动作用,制定再好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也都无济于事。加强对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建立技术轮训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素质;建立员工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等。
3、改进内部控制的设置方式。建议借鉴COSO报告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按企业业务循环来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既能与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又便于审计人员测试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制度基础审计的效果。
(三)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机制。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委派制。同时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为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三是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企业领导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自觉服从监督。同时要帮助会计人员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和压力。
参考文献:
1、秘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经济论坛2007.5
2、向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希望月报2007.2
3、张 敏,浅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年1月
4、刘仁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3月
5、黄惠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经济师2007年1期
6、李义超.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