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多因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由来已久,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由于公司管理当局虚报财务信息而使股东和债权人等蒙受巨大损失的事件。最严重的当属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那时候,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危机,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股票和债券在证券市场上被大量抛弃,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巨额损失。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松散的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失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和危害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交易失真、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使核算资料失真,弱化企业管理,影响企业发展;其次,破坏投资环境,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决策;第三,使社会信用恶化,给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制度及其配套的相关法规不完善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因素
1、相关会计法规的缺位与滞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新的经济现象、经济业务不断出现,使得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制定与会计实践环节存在着一定的“时差”,当遇到新情况时,很难找到适当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企业便自主任意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无法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
2、会计法规与其它相关的法规之间的不协调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的处理受会计法、税法、证券法等多种法规的约束,在会计制度无强力制约的条件下,企业基于谋取税收利益或简便会计核算的考虑,往往使会计核算偏重于税法的遵从,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
长期以来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局限于若干个主要指标,从过去的总产值、企业利润指标,到现在的利润率、企业价值评价指标,都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考核,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我们过于重视“结果理性”,只强调企业 “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方法来达到这种结果的。
(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根源
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资本结构中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绝大部分,董事会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经理人员不由董事会在经理市场中选聘,而由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履行职责不到位,监督约束无效力,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营者的利益偏好时,会计便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正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而是成了经理甚至政府或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四)审计监督不足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监督重点由原来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见成效,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审计监督的不足,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猖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五)失信成本低、处罚力度轻无形中助长了造假的气焰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以及政策支持等经济利益。但这些违法行为被发现后,受到的处罚成本相对于获得的经济利益而言是微乎其微的。《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或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这种造假成本太过于低廉。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才屡屡发生。
(六)会计人员地位低、整体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再就是我国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还未真正提高,一些领导认为会计只要会简单数学运算,听自己的话就行。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三、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建议
针对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以上因素,就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指定,认真贯彻落实。从细微处入手,尽量减少实际会计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和可选择性,增强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明确树立企业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重视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细致性、明确性和规范性,引导人们从过程上严格控制,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
(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日常监督管理,积极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真正起到对会计工作和信息质量的监督、保障作用,当好“经济警察”。
(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六)加强校园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使其具备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成为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又具有高尚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原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