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控制论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集成思考
摘要:作为现代会计两大分支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源分流而形成的,它们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中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已经背离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系统控制论告诉我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可以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深度集成,以充分发挥作用,以适应整个会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系统控制 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集成
自20世纪50年代会计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财务会计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下对已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由此形成财务信息,对企业和外部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提供报告,属于报账型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了提供有助于管理人员作出计划与控制决策,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以及信息传递等,属于经营型会计。但是,我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会计系统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集成的,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一步整合是历史的必然。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集成的理论基础
1、会计的本质一种实现系统组织价值增加的管理活动
不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的会计本质认识,都明确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各种经营行为及产权关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始终发挥“反映及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其提供的信息是“以便相关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最终实现系统组织的价值增值。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是相关者决策所需的一种工具,是会计发挥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的媒介。本质而言,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都由财务会计报告,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出来,它是一种抽象,一种价值抽象。目的是总结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以实现价值增值。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
会计的本质决定了会计的目标是为组织系统的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不论是报帐型的财务会计还是经营型的管理会计都是如此。在实务中,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提供的信息。不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它们的日常工作一般都是基于同一财务与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的,二者的理论基础有其同源性。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人们的决策及其行为;管理会计只不过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和满足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服务。
3、会计是一个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开放信息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会计是现代化经济管理这个大系统的分系统,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是现代会计这个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分系统、子系统与大系统的对象就总体上来说应该基本上一致,但由于分工不同,在某些方面各有所侧重。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个子系统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然联系,共同组成现代会计系统。在财务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分类和报告的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调节控制职能始终在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系统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如管理人员在设定预算目标、分析不同的行动方案及决定应采取的方案时,均有赖于会计部门提供资料协助其决策,而管理人员执行之后,也有赖于会计部门提供资料、参与衡量其成果,并于必要时调整未来的目标,亦即在管理会计的事前计划、预测与决策、事中追踪与监控和事后的分析与评价过程中,财务会计也始终“形影不离”地发挥着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另外,部分管理会计信息优势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如现金流量表,最初只是管理会计长期投资决策使用的一种内部报表,后来陆续被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列作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内容。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集成的技术平台
按照系统论的原理,系统具有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并与环境之间有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会计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信息系统,它不断地影响着环境,也不断受着环境的影响。纵观整个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手段的变化正是会计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因。在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下,受操作技术与手段及人们认知能力等的影响,企业只能依赖于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决策和分析考核,以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以信息科技、技术创新及网络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今天,高度发达的数字网络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现场生产模式及营销管理模式,企业由原来的从供应商、厂家、销售商到客户的层级式的串型模式变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从市场研究与开发、设计、供应、制造以至销售为止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系统化、网络化的并行模式。电子商务、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迅速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处理能力。网络化弱化了传统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的intranet一方面通过防火墙与internet隔离,另一方面已延伸到企业外部与关联企业、供应商、客户银行间形成范围更广的信息系统。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使得企业会计管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多企业的各内、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希望企业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财务报告和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一方面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知识经济时代,借助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会计的管理职能将得以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集成为一个包括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在内的全面核算与全程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核算型会计系统,二者在逻辑上紧密联合,在实务中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作用。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的方法
在理论上和实务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对自成体系,两者各具优势也各自都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根据系统控制论的原理,我们可以打破现有的会计组织结构,使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成为会计系统的组成要素,把资金运动变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对象,将两者进行改造后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会计系统。。
1、重新构建会计组织结构
会计组织结构是指会计核算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计要素是相对稳定的,但相同的会计要素根据客观需要可以进行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将有不同的结构,会计要素之间将有不同的联系和不同的相互作用。按照控制系统理论,控制系统的组织结构由施控主体、传递线路、受控客体三元素组成。假设我们按控制系统结构对会计要素进行组织,形成新的会计组织结构,会计系统将会有控制系统的性质与功能。
2、会计组织结构的施控主体
会计是对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而企业或单位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它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环境的要求提出目标。由于会计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处理,对企业提出的目标也须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形成会计目标。如成本目标和利润目标等。这些目标是以企业的生产目标、销售目标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而计算出来的。因此,会计目标也是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会计为我们提供了对环境的预测,根据预测进行决策,提出目标,按目标进行预算的一整套理论。根据这一套理论,可建立会计系统的施控主体,即预决策组成为会计控制系统的施控主体。
3、会计组织结构的传递线路
传递线路的建立,必须借助于财务会计核算方法。根据目标把资金分解并拨入受控客体后,受控客体才能按拨入资金组织生产。受控客体为了维持生产,还必须将产出按目标成本作为结算价格,收回投入时的资金,使受控客体在分解拨入的资金内进行周转循环,通过周转循环使分解的资金成为未重新预算前的控制指令。资金下拨与产出收回,必然发生经济业务,会计部门必须进行业务处理,也就必须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进行登记,将控制指令通过业务处理,传递到受控客体。根据会计理论,对资金控制指令也能设置会计科目。因为,会计对象在我国一般提法是资金运动,资金周转也是资金运动的形式,这样就将控制指令与会计对象统一起来了。既然会计对象可以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进行日常核算,那么控制指令也能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进行日常核算。为登记控制指令设置的账户成为控制指令的传递线路。
4、受控客体传递线路的建立,使会计部门和企业的下属单位或生产车间形成了两个层次,会计部门成为上一个层次,受控客体成为下一层次,上一层次对下一层次进行控制。下一层次根据上一层次确定的控制指令,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使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符合控制指令要求。所以受控客体就是企业的下属单位或生产车间。
会计系统完全可以按控制系统结构将元素和部分组成会计控制系统,它由预决策组(施控主体)、控制组(传递线路)、被控单位(受控客体)组成。也就是说,以会计控制职能为立足点,按控制系统的理论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以组织新的会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