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IT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上结算和网络化财务管理的出现,会计信息化已扑面而来。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电算化,普及会计电算化知识,做好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成为应对会计信息化的最重要途径,也成为会计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各级财政部门的组织与推动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应该由财政部门和会计电算化同行思考的问题,现提出来与同仁商榷。
一、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模糊
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在实际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亟待改进和更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内容
目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二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选中的各软件公司针对本公司财务会计软件编写的中级教程。在《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中,讲课内容较多涉及到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却缺少在职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的非程序性内容,如会计软件总体结构的认识、了解,运用EXCEL进行较复杂的成本计算、生产费用汇总分配、财务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3、培训学时少,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大纲执行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一般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50一60学时,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有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求。
5、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争夺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单从降价来看,看似有利于会计人员,可实际上会计人员所得到的培训知识更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6、考试方法不完善。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当前,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
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中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
2、检查机房是否采用局域网系统,是否方便学员了解中级培训中的网络知识内容。
3、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主要检查财务软件的可用性以及EXCEL软件的完整性。由于要运用EXCEL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就要求运用EXCEL中的“加载宏”功能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
4、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未参加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而直接参加中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
5、要求各培训点建立培训教师挂牌教学,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从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考虑,一方面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进行竞聘上岗制度,由学员选择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
6、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同时,公开财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员提出的各培训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
7、建立各培训点的年审制度。财政部门每年可根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的信息,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是否继续或取消该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
8、要求各培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培训内容中既有程序性操作的软件知识,又有非程序性操作的财务软件数据汇总合并等内容,因此要灵活地展示该过程,仅靠“黑板+粉笔”方式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落后的培训方式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效果。近年来,多媒体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融为一体,能够交互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象、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且实用性极强的综合性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学习和生活创造出一个在功能上、空间上及时间上的交互环境,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提供了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如:演示教学方式和交互探讨教学方式。当然,采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一般的培训临很难做到。主管部门能否考虑集中财力,组建一个或多个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心,这样,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必将使培训的效果大大提高。
(二)明确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
对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强调对财务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应用情况及软件一般性维护工作。主要包括:(1)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2)财务软件的最优化初始化设置;(3)运用EXCEL对会计软件的数据进行汇总、合并;(4)运用EXCEL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成本计算及费用汇总分配方法;(5)运用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会计图形分析工作;(6)会计软件的一些相关维护知识等。
(三)更新现有教材内容
教材更新后的主要内容如下:
1、WINDOWS2000的简单介绍。主要讲述WINDOWS2000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的使用、磁盘扫描及磁盘管理与碎片整理等内容,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WINDOWS XP的新特性。
2、 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讲述网络的一些基础特征、网络的分类、体系结构、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组成,电子邮件工具的运用、文件传输,并要求讲清楚互联网引起会计电算化的变化、发展趋势。
3、会计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介绍会计软件的开发方法、可行性研究和系统需求分析工作。
4、会计软件的结构。主要要求掌握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与功能结构。
5、会计数据的综合运用。主要讲述运用账务和会计报表系统的数据实现财务分析,以及运用EXCEL对企业数掘进行分析,如运用EXCEL强大的函数功能实现企业成本计算、费用归集分配分析和图形分析等。
6、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管理。着重讲述单位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时硬件系统的建立、软件系统的选择、会计软件的运行维护与实施以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7、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介绍会计电算化的结构与功能的发展、平台与技术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让学员了解当前管理型财务软件ERP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四)实行考试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为防止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提高考试透明度和公正、合理性,笔者建议改革现有考试办法,培训点专司教学培训工作,由管理部门定期举办考试,考试教室和机房由管理部门统一确定。通过这种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制度,提高考试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做到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通过以上分析,本人认为首先必须加强财政部门对各培训点的监管力度,检查各培训点可用电脑数量情况、软件情况、招生情况、教学培训情况及信息反馈等,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各培训点行为,在明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培训点老师竞聘上岗制度, 实行考试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等措施以提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