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摘要:在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现状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模式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我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2001年8月9日,该委员会召开代表会议,就我国日前环境会计应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讨论。此外,我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还通过研讨会、调研、有奖征文、出版图书等一系列活动推出此项研究的深入开展。
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介绍,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分析、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针对环境会计进行综合、系统地论述的专著还比较少。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也有所涉及,还有一些是对未来模式的简单设想。总的看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己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近几年,针对实践中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状况,一些学者先后作实证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何突破计量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与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不可比,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急需解决的问题。
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内容和方式上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存在规范环境信息报告的要求。各企业对环境信息重视程度不一,会计处理对象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王立彦的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目前环境信息披露方式有:(1)包含在年度报告中(36%);(2)内部工作会议记录(36%);(3)单独报告(14%); (4)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9%);(5)包含在董事长报告中(15%);可见,我国环境会计正处于起步阶段,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我国推行环境会计,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势在必行。
二、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念构建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是,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已经或者开始形成一定的体系,这对于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进行了构建。
(一)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大量的复杂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构建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基本的构建原则,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构建工作不致偏离方向。
1、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原则
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与传统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首先遵守继承与借鉴的原则。所谓的继承是指,环境会计从传统会计发展而来,它必须充分继承传统会计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所谓借鉴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要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在目前阶段,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还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因此,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必须结合环境问题和环境会计的特点,勇于创新和探索,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方法体系。
2、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服务于实践,脱离实践而存在的理论研究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因此,在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注重其现实可操作性。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思考问题,积极开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我国的披露模式。其次,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在决定是否提供某项环境会计信息,如何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等问题上,会计人员和企业必须悟守成本效益原则,只有这样,构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才能具有可操作性。
(二)建立环境会计的理念
“关于环境会计的主体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既涉及微观(企业)又涉及宏观(政府),所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当包括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和政府宏观核算体系两个方面;二是认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就实际上是企业,所以就环境问题只需要设立企业微观核算体系;三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更为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只需要设立宏观环境核算报告体系。”
三、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
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化: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以实物、技术等指标表示的非货币信息。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
(一)财务报告
1、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将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也是实际可行的。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企业拥有的环境资产、承担的环境负债等;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所获得的收益。
2、报表附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分为括号注释和底注两种形式。 括号注释不宜过长,以便于阅读。企业用括号注释揭示以下信息:(1)环境会计的特定程序和方法,如直接环境效益采用影子价格法还是数学分解法;(2)说明环境项目的特征,如某种环境负债有无优先要求权;(3)按替代性计价方法得出的金额,如在按历史成本入帐的环境资产后面列示其现行市价;(4)需要参见其他报表或本报表其他部分的说明。
(二)环境报告。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环境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环境质量情况。具体包括:(1)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2)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3)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质、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4)环境资源,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消耗用量;(5)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6)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
3、环境治理和污染利用情况。主要是:(1)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2)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3)本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4)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包括对各种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总量,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5)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
通过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的浅析,可以看出,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以及环境绩效涉及的方面和事项很多,在此可能难以面面述及,本文只是对主要的事项列示说明;同时,由于环境会计信息问题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会存在,而且,由于各企业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重要性等原则,有取舍的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