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理财侧记

到陕西采访之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电话那头西北人浓浓的热情:“到我们陕西看看吧,我们的财政收入总量虽然不如东部省份,但是我们的财政增长幅度在全国是最快之一,我们这几年财政改革创新的力度一点儿不比东部落后。”多少年来,西部人这种溢于言表的骄傲与自豪并不多见。随着采访的深入,随着和陕西财政系统上上下下的几天接触,我们真正感受到这种骄傲与自豪决不是几个抽象的数字所能表述的。那是财政干部付出了巨大心血并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不能不提到一个领头人,他就是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
  记者在陕西财政系统采访,大家无不称赞财政厅长刘维隆。说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注重调查研究的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做事追求高标准的人,心里装着普通百姓的人,等等。大家的赞誉中,没有恭维,而是打心眼儿里透着敬佩和尊重。

  刘维隆从20岁就下乡到艰苦农村插队,长达30年在陕西基层贫困地区工作,2003年担任财政厅长。长期基层工作的摔打,使刘维隆练出了一副强壮身板,也练就了做事不怕吃苦的品格。他凭着心装百姓的热情和做事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大刀阔斧的创新,稳扎稳打的实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陕西财政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瞄准体制找“钱”

  都说财政厅长不好当,穷财政的厅长就更不好当。刘维隆刚上任财政厅长时压力很大,摆在面前的首要困难是,上年财政收入仅有250多亿元,要办的事情太多,资金缺口又太大,连保吃饭都困难,仅省本级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就达30多亿元。

  一切困难都需要在发展中去解决,对于财政厅长来说,毫无疑问,化解一切困难的背后是一个“钱”字。可是,钱从哪里来呢?刘维隆瞄准了财政体制。长期以来沿袭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严重捆绑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做大财政蛋糕的手脚,已到了非调不可的程度了。但是,调体制,谁都明白,就是调利益。抽象地说,谁都支持改革,但是真动到谁的“奶酪”,谁都不情愿。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带领财政厅的同志用3个多月时间跑东奔西调查研究,与各地市领导交换意见。在与地方政府反复酝酿测算后,形成了一个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方案。根据陕北、陕中、陕南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方案从市县增值税等5税共享比例省级调低、基层调高5个百分点;取消西安等三市递增上解规定,改按定额上解;对安康等6市区实行当年收入增量全额返还政策;对西安等5市区实行有区别的超目标增长分配激励政策等。其基本出发点是,既要调动各级政府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又要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

  由于方案科学合理,调整中的焦点和矛盾大体做到了提前沟通消融,方案设计又周密,很快被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2004年陕西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全面推开,一个收入和财力分配合理、上下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积极性的收入增长机制构建了起来。

  在理顺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刘维隆又适时推开了“两保两挂”和收入上台阶的激励办法。对各市县2003年保工资和收入增长、收支平衡情况进行考核,拿出2亿多元作奖励,一下子激发了市、县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市县当年财政赤字比上年减少了5亿多元,当年收支平衡县由2002年的40个增加到60个,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了22.02%,创造了1998年以来收入增长的最高增幅,实现了陕西有史以来财政收入每年以100多亿元的幅度增长。

  经过几年的运行,现在体制调整后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全省财政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财政总收入也从2002年的252亿元达到了2005年的529亿元,翻了一番还多。无论是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这样评价说,这是一次鼓励多劳多得的体制调整,是一次财力总体下沉、又上下共赢的体制调整,更是一次特别讲道理的体制调整。

  还账:迟还不如早还

  在谋发展的同时,刘维隆急于卸掉压在头上的欠账“包袱”。

  有三笔欠账,刘维隆感到刻不容缓。第一笔是省级财政有关社会保障等3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加上医疗、住房等方面欠账,数目很大。第二笔是2000年以前欠下的13.4亿元基层干部职工工资。第三笔不算还债,是欠账,是财政迟早要掏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本资金。

  三笔欠账,是三笔大钱,至少得拿近百亿元。有人说,你刚坐在财政厅长的椅子上,用钱的缺口太多,缓缓再说吧。刘维隆说,拖一天是一天的包袱,迟还不如早还。而这么多还账钱从哪里来?除了积极用好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外,刘维隆开始在节约资金上做文章。这几年在合理用好每分钱、砍掉不必要的支出的同时,特别在省级机关推行了部门预算加包干的办法,哪个部门该花多少钱,经过精编细化部门预算,实行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经过两年试点,编制范围由2002年14个部门扩大到185个省级部门,节支效果明显。如今,又一个深化部门预算的改革方案,也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准,明年将把省级行政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全部纳入进去;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由他上任前的6个部门,扩大到了129个一级部门、389个基层单位。

  前些年,在陕西财政厅谁提国企改革谁头疼。陕西国企多,包袱重,大家感到“疼”在“两头”:一头是连工资都保不住的穷财政,卸不起国企改革大“包袱”;另一头人家给了财政“一笔账”:要改制,一个大企业得5个亿的概算。这要让财政背上多大的包袱!要把这个头痛事解开,必须把改革成本降下来。刘维隆带领大家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测算论证,提出了除资源性、垄断性、战略性、特殊行业部分企业继续保留省级外,其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下划各市管理,以下放促改革,以下放促发展,先下放后算账的思路,实施了省属企业属地化管理的意见,将78户省属企业下划所在市管理,涉及资产总额160.75亿元,职工10.63万人。这样一来,调动了各方面支持国企业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到一年,头疼的难事被解开了,完成了中央在陕企业第二批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这项涉及28个中央集团、移交机构达182个,人员2.68万人工作的“坚冰”告破。移交机构与人数在全国居第2位。改制的钱也破解了,通过完善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办法,筹集到一定的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争取了中央破产补助资金14.41亿元,国企改革以低成本完成。

  这些深度改革,规范了花钱,节约了开支。到今年,这三笔欠账的大“窟窿”总算堵上:还清了财政陈年欠债;干部职工的13.4亿元拖欠工资今年底将全部还清;十多亿元国企改革资金到位,125户国企顺利改制。

  让“调查”说话

  陕西财政厅的一些中层干部告诉我们,这几年下基层调研和加班是常事,虽然辛苦,但是大家特别有成就感。预算处处长王范儒说,近年来,财政厅拟定的方案、意见均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并经常被采纳实施。这不是来自省领导的偏爱,而是来自刘厅长抓主动理财和规范理财的作风转变。这种转变,化作了各级领导和群众对财政厅工作的信任。

  信任和赞同后面,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刘维隆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为此,他一上任就拟定了5大调研题目,让各处室“分解”完成。起初,大家认为搞调研无非是下“点”,写稿,评奖,然后完事,压根儿也没想过调研与省委、省政府和目前财政重大投资决策有什么关系,与转变理财方式有什么关系。刘维隆对大家说,这是“主动买单”和“规范理财”必须做到的。

  刘维隆上任四年,调研题目每年有增无减。这些题目“分解”到处室,每年要多达200多个课题。对此,教科文处处长习云杰说,调研使财政厅转变了理财方式,过去是坐等别人上门要钱,现在是财政主动上门拨款;过去一页纸报告就能要走几百万元,现在调研了再拨款,钱花得明白。几年来,陕西财政把掏钱做到了部门报告之前,把方案送到了领导和部门想事之前,不仅为领导和部门决策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刘维隆做人做事的高起点和高标准,在厅机关形成了“引力”和“磁场”。经济建设处处长秦孝忠和企业处副处长孟选利说,刘厅长要求的主动服务和规范理财,让机关作风实现大转变。过去,有人来要钱,先拦住,实在拦不住就少给一点。现在是,先看事情行不行。行,就是没钱,也找钱给办。办事人的心里不仅很暖和,财政部门也越来越有作为了。

  一个财政人的梦想

  有一个投入数字创造了陕西财政的历史之最:近四年来,陕西新增财力的80%用到了社会保障和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这体现了陕西财政的“亲民”导向。刘维隆说,财政是政府的财政,也是老百姓的财政,要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财政这儿就要用实打实的数字说话。在这样的理财思想下,近年来刘维隆要求财政部门压缩各种支出经费,旗帜鲜明地反对形象工程,堵住了不该花的每分钱,拿出了更多的钱来为百姓办实事。

  去年陕西有一个“构建和谐社会8件实事”,在社会和老百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陕西财政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测算,提出了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八个方面突出问题举措。经过不到一年努力,新型合作医疗扩大了试点,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实行,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和省(部)级劳模生活补助得以实施等。8件实事,财政投入近12亿元资金解困,及时解决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刘维隆说,财政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事情上要主动。为民理财思想的牢固确立,使陕西财政工作与基层、百姓贴得更紧了。由此,连续几年来,省财政将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陕西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由2002年的6.5亿达到了今年的50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财力补助,带基数的就可一年增加1000万到2000万元;全省兑现了职工当年工资,连续几年实现了不发生工资新欠的目标;连续四年保证了100多万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77万多名城市“低保”对象、8万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全省近14万人次享受到了再就业补助政策。

  绝大部分新增财力解困群众,陕西财政部门为民办的实事,远远不止这些。对此,刘维隆说:“西部基层的老百姓苦啊,我今年58岁了,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我最大的梦想,是增加更多的财力,把钱用在老百姓的身上,为他们办更多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