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资本流动对去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总结和建议

1.主要结论

全文主要针对我国区域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出现的新变化,系 统性的研究和探讨了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 在通过对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的理论分析墓础上,就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 展差距的影响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同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 大区域有关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数据,全面具体的剖析了三大区域的 资本流动和区域差距的动态演变特征.接着再利用相关数据,就资本流动对经济 增长和资本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验证.由前面各章的具体研究,得 出以下结论:

(1)对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的理论梳理.

①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 关重要,无论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无疑都强调了资本 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经济学和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中,资本被视为带 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资本的流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资本被认为是经济发 展的重要因素,资本积累是国民财富增加的根源,资本是一国经济起飞的前提.

②资本流动与区域差距的关系.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也为降低和规避投资风 险,在能容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下,资本往往会从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向收益率高 的区域,这样越是发达的地区所聚集的资本越多,越是落后的地区越难以集聚资 本,进而影响流出地与流入地的经济发展.

(2)对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差距动态演变的考察.

①资本流动总量与区域差距.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东中西三 大区域的资本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的资本过度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相 对不足;且东部各省份资本流量大,使其经济发展速度偏快,中西部地区流量小, 经济发展慢;导致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这种资本流t差距 引起的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愈发突显.

②各资本流动项与区域差距.东部的经济发展同我国市场化改革相一致,资 本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预算资金、银行资金、股票筹资和外商投资 的充分供给是东部地区经济起飞的前提;同时,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资 本的形成能力和资本的积累能力相对较差,而相对的东部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基 础优势,由此造成了东部地区的资本收益率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而进一步加 强了东部地区资金的吸纳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资本流 量不平衡性,于是社会资本流动的基本趋势便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通过各 种途径不断流向东部地区,且这一趋势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政府意识到了我国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严重性 后,立即采取了有力措施,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中 西部地区更好的吸引东部地区的资本流入.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 化,东部地区的资本开始通过各个渠道的流入中西部地区,增加了这些地区的资 本存量,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从而逐渐开始实现通过促进区域资本流动来达 到缩小区域差距的目标.

(3)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影响的实证总结.

①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改革开放早期,在三大区 域中,都是银行贷款资金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明显;但进入21世纪后, 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对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影响最大;而外资只有90年代时的作 用还算显著,其它时期的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新世纪时期加入股票筹资额后,发 现其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作用不明显,但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存在较好的促进 作用.

②资本流动对区域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首先,区域资本流动带来了区 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80年代由资本流动带来的区域差距最大,进入90年代 后其效应相对有所减小,2000年以后随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 落实和资本流动方式多样性的增强,资金的多方位流动使资金开始更多的流向中 西部地区,缓解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稀缺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缩小由于 缺乏资本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所以其影响系数也随即降到历史最低.其 次,各资本流动项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不同:80年代银行贷款额上的差距对东部 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影响最大;而90年代则是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上的差距 对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作用最明显;进入新世纪后,仍然是财政支出对差 距作用最大,而新加入的股票筹资额的差距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显 著.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上的差距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一直都不是很明显.

总之,各个时期资本流动能很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资本流动 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代的不同,其作用大小也有所 差异;且不同时期各资本流动项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大小也不一样.

2.政策启示

资本流动的不均衡性造成T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 面对差距的持续扩大,国家和政府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欠发达地区实施的包括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银 行贷款资金的政策倾斜等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都曾试图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资本 积累,从而突破资金制约的“瓶颈”,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然而,从前面 对东中西部资金流动的规模和方向的估算,发现流入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并没有完 全贡献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又重新流回东部,在 2000-2009年十年期间,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净流出,此期间中部和西 部地区平均每年流出资金分别达1143.78亿元和5145.88亿元;而东部地区则出 现的是资本净流入,平均每年流入2798.91亿元.这使得原本就资金医乏的欠发 达地区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变得更加艰难.在这其中我们发现,区域资金流动 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引导资本合理有 序的流动将是解决我国区域差距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1.强化中央财政调控,实现资金高效配里

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 略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本投入,增强人力资源开发、完 善墓础设施建设.从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角度看,向西部地区的政府转 移支付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因为进入新世纪后西部地区获得的中央财政支持 加快其经济增长是各资本流动渠道中效果最显著的.从社会资本最优配置的角度 看,发达地区的投资收益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理论上是应 减少在收益率低的地区的投资,增加在收益率高的发达地区的投资;但这却是违 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现实的政策是应该在保证不拖累发达地区发展 的前提下,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实现资本高效配盈,使落后地 区的资本比例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强化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调控,加大对这些欠 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首先,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应以完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主.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已成为限制吸引资金和经济发展的主要 因素,所以应尽快加大、加强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然后,中央财政可适当增加一般转移支付.相对专项转移支付而言,一般转 移支付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地方预算,维持地方的基本开支.因此,中央财政可增 加一般转移支付,学习国外经验,建立起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 补充的财政调控体系,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最后,中央财政必须保障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政府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 而仅靠当地政府的收入和中央财政的支持,不发达地区还是很难实现公共设施的 均等,这就要求发达地区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使不同区域公共产品大 致均等,以实现地区间相互扶持,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战略目标.

2.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促进资本合理流动

根据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潜在的获利机会会诱致制度变迁,增 强制度变迁的获利水平是欠发达地区金融制度变迁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降低变 迁的成本,并培养一批微观经济主体自发的响应这一获利的机会.从第四章的分 析中得出,进入新世纪后各区域均存在资金通过银行向外流出的趋势,这就要求 各地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其融资功能,增加资金流入.再加上,进入新世纪后 银行资金对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在经历了90年代的影 响力增加后,从2000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效应 都开始呈现出极大的下降,特别是中部地区.因此,要使资金流动渠道适合中西 部地区,就要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体系,提高信贷资金的运行质量,加 速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流动,缩小区域差距.

首先,商业银行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竟争力, 商业银行应改变在某一区域内遍设机构的做法,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网点 的设置,从而通过规模效应聚集资金来支持区内各项目的建设.

其次,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提高银 行效率.实行差别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支持在欠发达地区分支机构的设立;积 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的“西进”,并引入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落后地区 的各类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合理流动,以提高金融效率,增强融资能力.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支机构是在同一区域内的, 且其业务范围也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内;再者,区域性银行会积极地在资金市场上 进行借入借出资金操作,促进区域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区域性 商业银行可以取得一定份额的中央银行再贷款,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因此,中 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融资和配置资 本效用的能力,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

3.发展资本市场,增强融资能力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 重要标志.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大量直接融资有效缓解了经济建设中的资金短缺 制约,加快了墓础设施建设,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市场融资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但由于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较晚,发展不完善,东高西低的格局十分明显;并且资本市场 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强的促进效应,特别是对严重缺乏资本的西部地区,通 过前面的实证发现西部地区的股票筹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明显的,高达 0.014;其次是东部地区的0.004;而对中部地区的效应却不大.因此,中西部地 区要实现快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就必须建立一个繁荣健康的资本市 场,增强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降低中西部地区资本流动的成本.

首先,激发上市公司活力,利用资本市场壮大企业规模,引导上市公司运用 各种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融资能力.提高上市公 司质t,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规范运作水平.

另外,扩大公司上市规模,壮大资本市场主体.由于中西部地区体制陈旧的 国有企业在数t上远远多于东部地区,其大大制约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要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

其次,推动企业上市发展,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较好的制造 业墓础,既有优势的上市公司,也有相当多发展快、质t高、前景好、潜力大的 未上市公司.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上市公司的优势,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支持各类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培育更多的企业 上市筹资. 再次,积极利用企业债券,扩大市场直接融资.积极支持效益好、偿债能力 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发行债券,调整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市场直接融资.

最后,在中西部地区可尝试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强金 融中心的建设,不仅能留住已有的资金,而且可以吸引更多外部资金的流入;建 立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流入机制,可降低资本流入的成本,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

外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帮助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 了经济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从90年代全面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 过前面的分析也发现外资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强 的促进效应;而从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看,三大区域利用外资规模差异较大,地 区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东部城市,相对的在中西部的投资量却 严重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应利用区域的各种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 引进外资的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一方面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帮助中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硬环境以吸 引外资.对于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加大中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第一,在政策环境方面制定有利于当地经 济发展的外资和民间实业投资政策,逐步放开投资的领域限制;建立适应外商和 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降低资本在中西部地区流入政策成本,从而降低 资本流动的总成本.第二,法制环境方面为外商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宽松的 政策.第三,服务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提高行政效 率和服务质量,为外商在中西地区投资提供行政保障,让外商乐于对中西部地区 的建设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