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成本管理观点回顾
1.国外成本管理观点
近代成本管理、现代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四个阶 段。
早期成本管理((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围绕建立自成体系的成本账目,完 整地、系统地、连续地反映成本流动并提供详细的成木资料来展开的,是事后核算型的成 本会计制度。
近代成本管理((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标准成本制度”为代表,引进了 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把单纯的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控制。近代成本管理阶段, 工程技术实践开始影响成本管理理论,实现了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现代成本管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即根据成本核算和其他资料,采用现 代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起数量化的管理技术,来帮助人们按照成本最优化 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促 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最优化运转,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和竞争能力。现代成本管理不仅 协助解决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而且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方向等企业级问题。 现代成本管理综合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种学科,将新兴学科的成就应用到成本管理中,形成了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成本管理体系。此时,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由事后核算,分析 成本和事中控制成本转移到了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现代成本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经 济理论和工程技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实施责任成本管理、实行变动成本管理、推行质 量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20世纪SO年代至今),企业日益集团化、国际化,市场经济中出现了全球化浪潮,外在环境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培育长期竞争优势,以适应激烈的市场 竟争。成本管理理论就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将传统成本管 理功能加以拓展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在成本管理实践过程中,成本管理理论也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出现了众多成本管理方 法论。标准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分别在不同的阶 段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在战略成本管理阶段,作业成本管理及战略成本管理得到了理 论发展和实践的验证。
2.国内成本控制观点阐述
我国对成本概念的研究是基于马克思的成本理论展开的,并在实践中逐渐明确和完善。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 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控制观 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竞争压力,只考察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与此同时, 成本控制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早先的物质产品成本逐步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营销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但相较于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在成本控制研究方面的 系统性仍然较差。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 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实践中,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缺乏联 系,引进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的放弃,从而使成本控制缺乏 连贯性,并加大了管理成本。传统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只注 意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忽视供应过程、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