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经济周期对美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球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加深、金融创新不断、国际化和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宏观经济环境的变更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不断考验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能力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银行业的长期安全经营。银行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日渐突出,商业银行发生危机和破产的案例层出不穷。经济运行具有内生的相似性,本节试图通过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对国际银行业贷款风险水平的影响,得到更多启示并加以借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信贷风险的能力。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贷款经营主要依据经济周期变化;日本作为亚洲经济体的代表,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且日本银行业的“主银行”制与我国国有银行在支持本国经济起飞时期发挥的作用有一定可比性,所以本文以美国和日本银行业为例进行分析。美国经济周期波动情况 从图4-1中可看到,按照“谷一谷”划分法,以下5个周期:1970-1975年,1976-1982年,2002-2008年。可将1970年后美国经济划分为1983-1991年,1992-2001年, 60年代后期,日本、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美国的出口额占世界比例从1947年的33%下降到1970年的15.5%,之后出现连续多年贸易逆差。6(1年代末期到84年代初期,美国经历了痛苦的10年“滞涨”时期,面临着石油危机,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困境,经济剧烈波动。oo年代初开始,经济增长趋于稳定,波动幅度明显缩小,每个周期持续时间拉长。



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美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 美国信贷的波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相比经济的波动幅度,受到当时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信贷的波动幅度更加剧烈。信贷冲销率则呈现逆周期性,经济处于谷底时的冲销率较高。银行贷款风险往往是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不断积累,在经济下滑时期转变为银行的贷款损失。所以本节通过对比美国银行贷款风险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分析影响贷款风险水平的经济周期因素。



(1)实体经济基础因素。缺乏经济增长点的信贷扩张政策增加贷款风险.1970-1973年是第一轮周期的增长时期,信贷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施“双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回升。财政赤字从1970年的28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230亿美元[32],同时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然而当时美国科技发展正处于低潮期,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理想,经济短暂回升后反而出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迅速恶化。1974年略有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石油冲击因素影响下,经济再次陷入危机。信贷冲销率从1972年的0.23%上升到1975年的0.65%,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在1974年倒闭,1975年联邦存款保险机构接管了13家银行。



因此,当时短暂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增长基础薄弱,缺乏实体经济增长点时,扩张的信贷资金在实体经济中被低效率使用,偿债能力脆弱,从而加剧了信贷风险。



(2)贷款业务创新因素。国内信贷环境恶化促使国际贷款业务兴起,贷款国集中增加信贷风险。第二轮经济周期中,由于国内投资不振,通货膨胀率高企,政府推行信用紧缩使美国银行的国内信贷市场经营困难,1978年,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提高到10%的破纪录水平。但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曾经接近20%。从图S中看到,1976年后信贷高速增长,并且1980年经济陷入萧条时,银行冲销率并没有大幅增加,这些都表明此时期美国银行业以国际贷款业务为主。1975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在这种条件下,高企的石油价格为产油的海湾国家带来的大量财富,又最终以美元形式进入美国银行系统,为美国银行业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70年代世界贸易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国家需要美元进行国际收支逆差的支付或者支持经济扩张,为美国银行系统内充足的流动性提供了信贷市场,国际贷款业务兴起。



然而国际贷款业务的盲目扩张,对债务人的审查放松,信贷风险不断积聚。美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而且大部分是长期贷款。据IMO统计,从1973年到1982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负债率从l l 5.4%增加到120%。美国银行业因国际信贷的高收益而疏忽了对债务国信贷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实际上大部分债务国的借入资金的生产率低,创造偿债能力差,最终在1982年爆发拉美债务危机,美国银行业信贷冲销率急剧攀升。



第三轮周期中,由于进口原料价格1983年开始下降,经济开始回升,贷款增加。但后期为缓解财政赤字和通胀压力,利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速和信贷扩张放缓,而且拉美债务危机使各大银行国际贷款逐渐无法收回,资金链断裂,不幸又遭遇1987年美国股市大跌和1990年石油危机,信贷投放大幅收缩。从图4-1看出,信贷增长率从1989年开始大幅收缩,而贷款冲销率从1982年开始不断上升,到1991年达到I .59%。当时世界10大银行的汉华银行和化工银行倒闭,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图4-2是1980年到1995年FDIC统计的倒闭和接管的银行数量,从图4-2中可以看到从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经营出现困难的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长,1989年最多有534家,超过1000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虽然国际信贷业务停止了盲目的扩张,但受到1990年石油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大量企业倒闭。



(3)技术创新因素。贷款风险随经济增长先下降后上升。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推动下,美国经济温和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高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美国经济经历了创纪录的11年持续增长。由于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而开展的,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以信贷为支撑。90年代初较低的税收政策和对新经济前景的信心使企业投资积极性增强,银行信贷增加。经济的持续增长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前景的预期,股市繁荣,信息产业盲目扩张,信贷风险上升。自2000年末起,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从而美国经济开始持续放缓,股市开始出现持续大幅下挫,消费需求急剧萎缩,制造业产出明显缩减,失业人数攀升。企业利润下降和失业增多削弱了债务人及时偿还贷款的能力,从图4-1中看到银行冲销率快速上升。



本轮经济周期波动充分说明市场信心过分高涨促使新兴行业无度扩张,股票市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股市虚假繁荣,催生泡沫膨胀,政府应发挥调控职能,控制新兴产业合理发展,引导大众预期理性化。



(4)宏观调控政策因素。时机与力度不当加快贷款风险暴露。为应对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实施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大量增发货币,并且连续27次降息,增加市场流动性。从2001年12月底到2005年三季度,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从7.07%下降到5.58%。低利率抑制了储蓄,促使人们利用信贷进行消费和投资,宏观经济开始不断回升向好。房地产市场向来是最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和低利率环境刺激房地产市场升温,从2042年1月到2005年9月,房价己上涨55%,带来了信贷需求旺盛。如图4-3所示,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迅速提高,从1996年到2006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达到57.36%。 房价的不断上涨诱使美国银行逐渐增加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发放,并且利用金融产品创新放宽债务人的贷款条件,乐观的认为房地产的抵押足够抵御债务人无法还贷的风险,从20(?2年开始贷款增速持续上升。



2006年开始,市场消费和投资出现过热,通货膨胀迹象。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经济增速放缓。然而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债务人还贷的压力,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贷款违约率不断升高,房价的下降使银行抵押物价值大幅缩水,甚至无法变卖,大量风险积聚在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的冲销率急剧恶化,从2006年的0.39%上升到2009年的2.65%,多家银行无法继续经营,宣告倒闭。FDIC统计,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148家、157家商业银行被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宣告破产或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