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选择的国内外综述
1.国外研究评述
Hisrsch (1964)最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研究管理层对固定资产有关业务的处理时 发现,其行为选择是有动机的,他指出相关各方在使用报表时要分析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这是研究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较早的文章之一。同年Gordon第一次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文章,他认为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考虑的是各期收益的均 衡化,管理层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使股东满意的前提下让自身福利最大化,这种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及改变经营策略使各期收益稳步提高的假设被称为收益均衡化假设。之后 Healy 发现公司管理层会因为想要获得额外奖金,而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会 计政策选择,他指出公司当本期利润水平将要达到事先制定的管理层可获额外奖金利润 水平时,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及方法时会采取有利于增加盈余的手段;但当本期利 润水平与管理当局获奖利润水平相差很多时,因为本期获奖无望,管理当局会有意更多 的采取降低利润水平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为今后达到目标积蓄力量,而当前者比后者 超过很多时,公司则会平滑利润,采取将本期盈余递延至后期的盈余管理行为[[3],其实 该观点证实的即是企业契约理论中的薪酬契约。
Watts和Zimmerman (1986)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进行了实证会计研究,其研 究表明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考虑的不是稳健原则,也不是简单的谋取 会计利润的平稳均衡,它考虑了更多的因素,比如簿记成本、契约成本、政治成本等因 素。并提出了三大假设:政治成本假设;报酬契约假设;债务契约假设。 这三大假设的提出在口后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实证 会计的后续研究也证实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各利益相关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博弈 的结果,并相对集中于验证这三个假设。Sweeny 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在进行会 计政策选择时,最终违反债务契约的企业在违约前的几年会比控制样本公司更多地选择 可以增加收入的会计政策,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债务契约假说。
Solamans (1995)在分析了管理者意图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所产生的影响后,认为制定的并不合理。他认为可验证性是财务报表信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而以管 理者意图为基础对资产计价不具备可验证性,即“意图应由会计信息来证实,不可能由 自身来证实……,管理者意图不能用来决定一项交易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Healy 和Wahlen (1995)认为会计信息搭建了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报表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准则制定机构要做的是规定好赋予管 理层及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可以做主观判断的程度。从Solamans和Healy的观点 可以看出,以管理者意图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但是又有 可能损害了可靠性,,应把握好其中的度。Ivancevich (1996)认为,SFAS11_5的规定使 持有同样证券投资的公司产生不同的财务报表数据,这使得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受到影 响,而这正是由于管理者意图做为会计处理基础的结果,这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国内研究评述
土跃堂(2000)年以沪深A股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公司会计政策 选择的因素时发现三大契约假设并未得到证实,这三大假设对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无显 著影响;但对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及暂停交易这两条监管政策会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产 生影响,这一观点与国外研究有一定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刘斌和孙雪 梅(200_5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进行了 研究,结论支持了我国会计政策选择中考虑到了政治成本因素与报酬契约因素,债务契 约假设未得到验证。此外,徐先知(2010)等也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 究,验证了政治成本、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及管理层风险偏好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 资产分类产生显著影响。吴水澎、刘斌和刘星(2004)的研究表明巨额冲销与企业规 模负相关,与高管人员、董事会变更比例和会计政策变更正相关.
吴江涛(2007)认为,以管理者意图做为会计确认和选择计量属性的基础使会计实 践活动复杂化,且在验证管理者意图时所设置的一系列条件,很大一部分不便操作及不 容易理解。同时,孙蔓莉、蒋艳霞和毛珊珊(2010)以07年上市A股股票为研究对 象,设计了对管理者意图直接检验的指标“证券周转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上市公 司并不是根据是否为“近期出售目的持有”的原则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 资产的”。这说明了上市公司对管理者意图的表述是不真实的。
曹国华、赖平(2006)在研究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时指出;每股净 资产与股价相关性较弱,而当期的每股收益能比较好地解释股价。并由此推出,在证券 市场上,企业持有的其他公司股票价格若上升,则倾向于将其归类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当所持股票价格下跌时,则更倾向于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is}。土建新(2007)在研 究A股上市公司后指出,减少税收支出的动机使大多数公司不愿意其所持有股票价格的 变动在当期对损益产生影响,故更倾向于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他还发现金融类企 业比非金融类企业更愿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些观点都从一定程度 上说明了上市公司对管理者意图的表述是不真实的,在金融资产分类中可能存在着会计 政策选择的行为。叶建芳、周兰、李丹蒙(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金融资 产重要程度高时,管理层为避免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波动对利润影响过大,会倾向于将金 融资产划归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在持有期间,面临收益下滑的公司,会倾向于出售可 供出售金融资产;而收益不下滑的公司则不会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就说,可供 出售金融资产比交易性金融资产更容易受到管理层的控制,更有利于管理层达到某种目 的。曹倩倩(2009)发现相对于历史成本为主计量的财务数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 值调整额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额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也就是说,两类金融资产的市场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