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交通低碳化调整的“黑匣子”效应
由于“黑匣子”里包含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居民的交通出行等内容,本小节 基于理性选择的最优化理论,从居民的交通出行选择出发,分析城镇化、工业化 与个人碳排放量的关系,继而再分析交通系统内部影响个人碳排放量的机制。
(1)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交通低碳化调整的影响机制
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交通低碳化转型的影响机制,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来阐述.以公路和水路货运选择为例.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微观主体碳排放量的影响机制.从微观主体角度看, 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交通系统的外部冲击,影响着公式中所有的参数。首 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参数是p. f,因为各种交通方式对不同产业的需求依存度存 在着差异(王岳平,2004 ).产业间的替代或升级,会改变现有的交通方式组合. 从二产向三产调整、粗放向集约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微观主体倾向于选 择低碳化的交通方式组合。纵观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与交通发展史,可以发现 交通方式的选择逐渐倾向清洁化。。其次,交通工具单体的碳排放效率(参数a, B)得到有效提升。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伴随着科技投入和产业升级.区域 经济新格局形成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首先考虑的问题。高等级墓础设施网 络规划建设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高技术含量的基础设施无疑会提高交通出行 效率。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障了交通工具的低碳化 供给和能源的低碳化供给,进一步提高交通单体的碳排放效率。同时也将改变各 交通方式的相对价格(参数p} P2 ),市场经济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在此不多阐 述。最后,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收入(Y)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以牺牲经 济增长为目的,相反,它是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收入增加, 必然会增加个人碳排放量,这点毋庸置疑.至于这些参数的变化会对交通碳排放 总量的影响如何,还是要合力的方向。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宏观交通系统碳排放量的影响机制。交通系统与经 济结构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交通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过 来经济结构调整对交通发展也存在着负向反馈机制,它们共同组成了正负反馈环 (见图5.10 ).交通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最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有 了论述.而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表明了负反馈机制的存在.王 岳平(2004)在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时,发现交通运输业 与经济发展阶段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认为交通方式对不同需求的依存 度是经济结构影响交通运输业结构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影响交通领域碳排放量 的重要依据。陈诗一等(2011 )通过全国与上海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调整 对碳排放的影响要大于能源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洁净的石油制品 替代,能够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交通系统低碳化调整的传导机制有四种:交通方式组合选 择的再配置机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投入机制、管理系统创新的信息投入 机制、低碳产业发展的低碳供给机制。
交通方式组合选择的再配置机制的中间传导变量是交通方式对不同需求的 依存度.依据不同交通方式对不同产业的依存度差异,相应的调整经济结构,改 变交通方式间的供求关系,供求市场的价格机制会改变微观主体的效用选择(微 观主体的最优效用选择前面已经论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验证了此种 传导机制的存在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投入机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迁移和区 域一体化等成为经济发展主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迁移和 一体化等作用下将产生新的经济格局.在经济新格局下,产业分工、社会分工等 一系列布局变化都要求交通墓础设施的再规划建设。科技带动下的经济调整,势 必需要高科技化的墓础设施.比如轻轨、快速公交系统(BRT)等新格局下的交 通方式都需要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高等级的墓础设施有效的提高了交通出 行效率,从而达到降级交通碳排放的目的。
管理系统创新的信息投入机制简而言之就是指运用信息化武装交通管理系 统,达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碳排放效率的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涉及到科技带 动产业升级的环节.交通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随着互联网、 计算机技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推广,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普及将成为必然趋 势.再者,区域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等战略实施都必须要求信息化交通管理系统 的建立。
低碳产业发展的低碳供给机制主要是指交通系统倚靠的能源产业和交通工 具制造产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产品的低碳化供给.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特别注意 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环保汽车行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该传导机制的关键性 传导变量就是低碳产业发展,而低碳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目前先进的低碳 技术基本上控制在发达国家手里,短期内实现低碳供给的难度较大.只有将自主 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相结合,才能实现低碳化的规模供给。短期内,环境 管制和倾向性政策扶持等手段是该传导机制能否实现的关键。比如英国《可再生 燃料法规(RTFO )))、美国加州低碳燃料标准政策(CA-LCFS )、中国起草的两 项“低碳燃料”国家标准①等都是保障能源低碳化供给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