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简述虚拟品牌社群意见领袖的定义、作用和甄别

1.虚拟品牌社群意见领袖的定义

“意见领袖”又指“舆论领袖”,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 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Arndt, 1967; Gatignon & Roberts on, 1985; King& Summers, 1970; Rogers, 1983 )。意见领袖的概念最初由Lazarsfeld等 (1944)提出,他们在研究1940年总统选举时选民投票意向时发现,真正具有影响力 的是人际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最初将信息传至意见领袖,在经由意见领袖将信息传给 “跟随者”并影响其态度,Lazarsfeld等将此过程称为“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of Communication ).在1948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Lazarsfeld指出意见领袖 所进行的人际传播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意见领袖再加工的信息针对 性更强,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相信。1971年,Rogers等人将两级传播理论进一步扩 充为“多级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有多方式多渠道,并由 多级中介环节组成。

喻国明((2001)在阐释“话语权”时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但 就其社会声音的表达而言,社会层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大,比 如他掌握着某种权利,操纵着某种国家机器,拥有某种财产: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小。 对于后者,我们就不能说他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在网络世界,尤其是虚拟社群当 中,同样存在着对话语权的激烈争夺。争夺的结果就导致虚拟社群成员的分层,一部 分人成了“意见领袖”;而一部分人成为了“网络上的沉默者”( Network Silencer ), 即“经常使用网络媒介,但极少在网络中发言的一群人”。

虚拟品牌社群传播的主要信息是围绕品牌展开的,因此,本研究对虚拟品牌社群 意见领袖的定义为:虚拟品牌社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品牌相关信息,并将经过自己 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社群其他人的人。

2.虚拟品牌社群意见领袖的作用

学术界对意见领袖的作用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对品牌的影 响,对社群的影响。

王丽(2006)提出意见领袖是消费决策的信息参照。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影响 者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虚拟品牌社群中,意见领袖通过切身体 验向追随者提出中肯的建议,以巩固领袖地位。

邢影(2011)总结了意见领袖对品牌的三项作用:意见领袖使品牌产生信任;意 见领袖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意见领袖提高了品牌认知度和顾客忠诚度。 王丽(2006)认为意见领袖是网络经营品牌化的必要条件。王伟(2007)提出意见 领袖有可能成为危机信息的核心扩散者。在品牌社群中,意见领袖是品牌形象的拥 护者、监督者和挑战者。意见领袖为了维护专业性,会游离在企业之外保持独立性形 象。他们拥护品牌的传统形象,对品牌出现的新形象或新行为进行讨论,提出挑战并 进行监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信息的传播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意见领袖也极有可能y. 成为危机信息的核心扩散者。如2011年9月爆发的西门子“冰箱门”事件中,罗永浩 就从西门子品牌的信赖者转化为西门子品牌的挑战者和监督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效 应。

辛蔚峰等((2007)认为,在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是“信息的加工者”、“信息 的扩散者”、“舆论的引导者”、“虚拟社群的维系者”。倪邦文((2011)提出中 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可以反映网民诉求;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形成舆论压力;影响青 年网络文化。王丽(2006)认为意见领袖是维系虚拟社群存在的动力。随着信息 时代的发展,消费者逐渐形成产品出现问题,上网寻求解决办法的习惯。意见领袖专 业有效的意见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使消费者对社群产生归属感。

3.虚拟品牌社群意见领袖的甄别

3.1传统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测量

Rogers ( 2003)总结了意见领袖的四种有效测量方法:自我报告法(Self- designating )、社会计量法(Sociometric Techniques )、关键人物访谈法(Interviews with Key Informants)和观察法(Observation ) 。

自我报告法是将意见领袖测量量表发放给受试者,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进行判断和填答,缺点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社会计量法是一种调查人们社会关系特 征和群体特征的测量方法.这些特征必须通过人们相互间的交往或互动关系来反映。 该方法需要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熟悉,只适用于凝聚力较强、规模较小的群体。 关键人物访谈法由调查者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访者,进行自由交谈或按大致的提纲进行 访问,缺陷在于访问质量严重依赖于调查者的研究能力和素质。观察法简便易行,灵 活性大,且观察资料不局限于事先制定的概念和指标,较为深入和全面。观察法的局 限在于研究者观察到的只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个案,无法判断结论是否具有典型性 或代表性。对于这四种方法的检验和比较,西方学者也有了一定的成果。R.Merwe & G. Heerden ( 2009)证明了自我报告法与知情人报告法确定的意见领袖,具有高度相关性 。

Kim0等(2008)验证了The King/Summers Scale在判断意见领袖上的高信度和高 效度。

3.2虚拟品牌社群意见领袖的测量

以上所讨论的四种方法,主要倾向于对现实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筛选。但 是,由于网络存在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虚拟社群中的意见领袖的特征 也会据此发生一定的流变。

国内在“虚拟意见领袖”筛选方法大部分沿用了现实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 测量方法,或者依靠主观判断。王陆等(2009)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某一网络教 学社群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和“意见领袖”进行了测量。周裕琼(2005)将强国论 坛评选出的“十大网友”认作“意见领袖”[291,但评选的合理性上还存在较多疑问, 必然影响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国外关于“虚拟意见领袖”的研究也有一部分采用了传统“意见领袖”的方法, 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为自我报告法,其次是社会计量法。Sohn Young.ju. (2005)采用 Flynn et al.量表( 1994),将传统“意见领袖”理论运用到在线虚拟社群,通过网上问 卷的形式调查了124名网民,试图发现和解释网络“虚拟意见领袖”的不同特征。

Barbara Lyons & Kenneth Henderson ( 2005)采用了Childers (1986)量表测量出其中 的“意见领袖”,考察不同的网络使用者在电子商务使用上的差异。Kaneko等 (1996)采用社会网络法,分析了一个邮件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区分群体中 具有影响力的邮件和人物。

学术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虚拟意见领袖”的研究并非 是最适用的。陈啼(GV1V)认为,自我报告法依赖于受访者的自我判别,网络的匿名 性和随意性给这种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都打了折扣。社会计量法比较适合的是小 群体内的研究,网络中的虚拟社群的规模通常较大。关键人物访谈法与自我报告法的 实施有相似的困难。观察法虽然在网络中也易于实施,但是观察法对实证研究来说, 更多的还是一种辅助性的定性方法。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些研究者在筛选“虚拟意见领袖”时,发展了一些与传 统测量方式不同的新方法。毛波,尤雯雯(2006)以BBS类型虚拟社群中的知识共享 型版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虚拟社群中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定量分 析总结,提出了知识共享型虚拟社群的成员分类模型。余红(2008)基于BBS传播 特点,采用数据挖掘方法量化分析论坛网页文本和结构,发展了“网络论坛意见领袖 筛选模型”。丁汉青,王亚萍(2010)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在考察对象“中心 性”“活跃性”“吸聚力”和“传染力”的基础上建立了意见领袖的指标体系。李华 (2010)则使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惠普“质量门”事件中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 尽的分析。

本研究是为了探究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人格特质对他们社群承诺的影响。考虑 到虚拟社群的特点,直接引用现实人际传播过程的测量方法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另外,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重点是社会网络的关系,因此也不恰当。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看,本研究选择了“百度贴吧”这一虚拟品牌社群平台,平台的主要互动方式是发帖、 回帖。比较数据挖掘法和内容分析法,前者的工作量偏大且由于相关软件并不成熟, 产生的误差无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