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价原理解释
信用,作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可以解释为:“履行成约,取信于人”。“履行成约,取信于人”要求主体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做到:一方面,主观上必须符合信用规范对主体的意识要求,即有一种履行约定的愿望,否则便不可能在心理上获得交往对象的“信任”;另一方面,客观上则必须符合信用规范对主体的行为要求,即有一定的履行约定的能力,否则也不可能在行为上获得交往对象的“信任”。故信用的涵义有两个层次,分别是在意识上和行为上的“取信于人”。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在评价其信用时究竟应该侧重考虑履约愿望还是履约能力呢?答案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视企业规模而定: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其进行信用评价时,考虑较多的应该是该企业是否具备与贷款数额相匹配的还款能力,即西方经济信用观所强调的“履约能力”;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周转速度还是从生产的产品来看,都有其特殊性,在综合实力上更是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故中介机构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评价其信用时,应该更多地考虑该企业是否明显具备还款意愿,即东方伦理信用观所强调的“履约愿望’。
履约是企业信用实现的核心,而“履约愿望,与“履约能力,代表的是实-r.信用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能力,前者是对企业素质的要求,后者则是对企业能力的要求。尽管企业信用的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大因素,但不得不考虑的还有』个因素,那就是环境。因为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但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而且还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发生任一变化,都必定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包括信用实现在内的能力和行为。
综上所述,要客观评价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即它在社会活动中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履行约定,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三个:履约愿望、履约能力以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2]02. 2.1履约愿望 影响企业信用的履约愿望表现为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团队的履约愿望。企业负责人主要从行为决策方面影响企业的信用,而管理层团队则主要从影响和执行企业负责人的决策方面影响企业的信用。因此,中小企业履约愿望评价因素同样可以从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团队的履约愿望这两方面来考虑。
(1)影响企业负责人的履约愿望 企业负责人作为一个个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征履约愿望 ①年龄和健康状况:年龄因素,表现为对个人信用价值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阅历的丰富程度和思想的成熟程度。随着个体年龄的逐渐增长,对于社会责任感、自身信用素质的重视便会不断加强。健康状况因素,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健康状况对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会影响企业信用水平的持续稳定。因此,企业负责人的年龄、健康状况都与个人履约愿望内在相关。
②学历和从业经历:两者都内含个人信用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受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其中,学历代表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基本上可以反映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它对日后自身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业经历则包括个人对所从事行业的技术、市场情况、经营概况的熟知程度和经验多寡。如果企业负责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备企业运营发展的深厚专业技术,则有利于从战略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战术上及时调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推动技术创新。所以,学历、从业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履约愿望相关。 ③诚实守信观念和守法观念:个人履约愿望的强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信用价值观念,而信用价值观念则包括诚实守信观念和守法观念。显然,企业负责人如果具备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这两种品质,那么他便不会拿企业的信誉去“挺而走险”,反而会以维护企业的信用为目标,•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去履行约定。所以,在影响企业负责人的履约愿望评价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应是其诚实守信观念、守法观念。 ④债务信用行为和守法行为:债务信用行为是指企业履行债务约定以实现企业信用的行为;守法行为,顾名思义是指企业遵纪守法的行为记录。如果企业负责人作为社会个体在债务经济、守法方面的信用行为记录良好,则预示着企业负责人对企业信用比较重视,自身也有着比较强烈的履约愿望,那么企业按时履行约定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则意味着存在企业不去履行约定的可能性。所以,企业负责人的债务信用行为、守法行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履约愿望是否强烈。
(2)影响管理层团队的履约愿望 管理层团队作为一个群体,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征履约愿望 ①年龄结构:是指整个管理层团队中的成员的年龄分布情况。 ②学历结构和从业经历结构:是指整个管理层团队中的成员的普遍接受教育状况和对所从事行业的熟悉程度。 由于企业负责人个体的年龄、健康状况、学历、从业经历可表征个体的履约愿望信息,那么管理层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从业经历结构则可表征群体的履约愿望信息。通常如果管理层团队的平均年龄比较大、学历层次比较高、从业经历比较丰富的话,那么整个管理层团队对企业信用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履约愿望就会比较强烈,履行约定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 ③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前者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并且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后者则是指企业在追求绩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有关经营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企业有着实干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及定位准确的经营管理理念,那么这个企业对可能会影响其自.身信用的行为便会慎重考虑,其履约愿望较之其他企业自然也就显得比较强烈。饥 ④经济交易信用行为和守法行为:是指企业在经济交易中遵守约定、兑现承诺的行为以及在社会交往中遵守法律规定的行为。由于企业负责人作为个体在债冬务经济、守法方面的信用行为记录能够很好地表征个人履约愿望,那么管理层团队作为群体在企业经济交易、守法方面的信用行为记录便可很好地表征群体履约愿望。如果管理层团队的经济交易信用行为记录和守法行为记录良好,则意味着’该企业对其自身信用还是比较重视的,履约愿望也就比较强烈,那么到期违反约定的可能性就比较小。2履约能力
(1)资产财务能力 企业的资产财务能力象征企业对其自有资产的利用情况,是衡量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指标,也是反映企业现阶段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3}]。换句话说,倘若企业目前的资产财务能力优良,则意味着该企业到期履行约定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说资产财务能力是保障信用实现的关键因素,它可通过资源占有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等指标来表征〔32]
①资源占有能力:是指企业自身占有的并且可以变现使用的经济资源的数量,即有效资产。总资产是反映企业规模的一个量化指标,虽然它是企业实力的象征,也是企业良好信用的有力保证,但企业规模不应作为衡量中小型企业资源占有能力的指标。因为报表中的资产总额并没有剔除掉其所含的不可变现和不可使用的资产,故不能真实反映出企业股东所有的在现实中可用于履行债务和运行发展的资产总量。 ②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故偿债能力可以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考虑。衡量短期偿债能力,除了常用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外,经营现金流量负债比、流转税与借款额比也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量负债比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越高,偿债越有保障;而流转税与借款额比则能够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真实销售状态下的偿债能力。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可用有效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反映。其中,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
③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运用所控制的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它是体现企业价值的综合指标。衡量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典型指标有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前者反映了企业通过销售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后者则能反映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33][34]。另外,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比也是衡量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关系,即相当于单位销售收入额所获得的净现金流量。当然这三个指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④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来表征。这几个比率揭示了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反映了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如果企业资产周转的速度越快,则说明企业运用资产获取利润的速度也就越快。
(2)中长期发展潜力 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潜力是未来履约能力的一个预示,是企业处于目前阶段的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换句话说,倘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势头良好,则意味着该企业在履约能力方面显著领先于其他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作为信用实现的有力保障,可通过组织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等指标来表征’s51 ①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它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可通过企业负责人的管理经验、企业负责人的从业时间、管理层团队的管理经验结构、管理层团队的从业时间结构来表征。
②市场开拓能力:是指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寻找市场的突破口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能力。众所周知,市场开发对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此可用市场开发人员占比以及近三年销售总额增长趋势这两个指标来表征。
③研究开发(R&D )能力:是指企业能否在掌握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市场需求,找到问题,确定选题,并组织人力物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可通过研究开发人员占比、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收入比率以及研发人才变动率来表征。贵 ④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它将决定着企业资源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亦将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因此,资源整合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可通过外源性资本投资占比、银企合作关系占比来表征。
⑤战略决策能力:是指企业领导者针对企业所遇到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特点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决策正确可以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高竞争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决策失误,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简言之,战略决策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故可通过战略制定效率和战略实施成功率这两个指标来表征。
外在环境 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虽独立于企业而存在,也不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专属指标”,但其对决定企业是否实现信用的履约愿望、履约能力均能产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影响。 (1)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即企业经营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包括企业经营所处的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及其突变。自然条件的好坏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效益,突如其来的变化通常会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并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从而影响企业履行约定的能力,最终影响企业信用实现的行为。自然环境因素除了非经常性、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外,对企业经营能力和效率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地理位置包括离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的远近;二是影响生产经营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包括与地域相联系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电、水、气,以及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的供应保障。
因此,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交通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
(2)社会环境 社会条件,即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突然变化.其中,宏观环境是指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行业环境:微观环境则是由企业直接关系人构成的环境一交往环境。社会条件及其变化往往通过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事件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以致影响企业履行约定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信用实现的行为。对企业履约愿望有直接且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企业所属地区的信用法制完善程度,表现为制度的强制力;其次是市场竞争状态,表现为市场的强制力;三是社会信用氛围,表现为这一地区的社会公众普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作风,它对企业信用行为在心理层次将产生从众影响力。对企业履约能力有直接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企业所属地区的公共管理和法制保障,因为任何企业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其履约能力都是无法确定的;其次是地区行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状态,政策决定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秩序,而市场发育状况、竞争条件和态势则决定企业的发展空间、速度和效率;最后是基于信用的社会交往及信用行为约束所必须的信息获得条件。 综合看来,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企业所属地区的法制状况、行业市场状况、社会信用风气和信息获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