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与市场化进程
一、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引发的争论
国有企业经常遭到社会的抨击,高工资、在职消费、随意提价在媒体报导中屡见不鲜,自2007年12月5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央企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的序幕之后,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争论更是不绝于耳。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又提出,以提升技术为特点的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其载体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尽管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但并没有给全体民众做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3月,北京天则所举办了《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研究报告发布会,指出从1994 年至2006 年,国家财政用于国企亏损的补贴达到了3653 亿元。
然而,国有企业直接从竞争性乃至营利性行业退出就能提高效率了吗?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大、负担重,而且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不是简单退出就能解决问题。MBO(管理层收购)是国有企业计划退出有关行业,将国有资本民营化的尝试之一,结果被“内部人”利用,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较为复杂,国际上并没有可参考的现成实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出现政策失误的情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府在不断尝试,也希望能找出提高效率的解决办法。国资委自2003年3月20日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地进行国有资本的改造,国有产权进行交易、国资监管暂行条例、国企主辅分离以及国企改制立规等相继得到实施,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所幸的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也越来越成熟,目前,中央企业80%的资产已进入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成为可能。
二、国有企业市场化: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是指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从主要由政府行政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发现,尽管整体上国有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显著弱于非国有企业, 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善, 两者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逐渐缩小(方军雄,2007)。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化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效率也会随之改变。然而,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的制度环境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青木昌彦指出,参与人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必须尝试各种行动规则,这些行动规则通过相应的符号系统展开竞争,胜出的符号系统成为均衡的表征,并凝结成新的制度。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考虑到社会效益,避免引起社会动荡,注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具体而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构造制度能力有限 受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我们的制度选择集及构造制度的能力是有限的,制度的完善也是一个试错过程。不论是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实施过制度改革,有一定成功经验,但任何一个国家与我国的情况都不相似,无法复制,只能试着往前走,错了吸取经验教训再转换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