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基础理论,着重探讨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张蕊(2002)认为“最大”“最小”法则、资本保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各种理论与企业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齐红倩(2004)通过分析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和竞争发展理论与公司绩效关系,认为企业的本质属性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契约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决定公司绩效的核心能力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的统一体,她的研究对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绩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毛道维(2001)通过对企业理论脉络的梳理来说明综合评价朝着评价主体及目的的多元化及其相互综合的趋势发展。向朝进、谢明(2003)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把公司治理结构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系统,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各个主体都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合适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将非常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绩效。
二、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构建绩效评价系统最为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无论理论基础是什么和从何角度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上来。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杜胜利(1999)将传统财务分析拓展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竞争战略、财务报告、成长战略、企业风险等内容在内的企业分析,并提出了财务评价、非财务评价、过程适时评价、无形业绩评价、顾客导向评价、研究与开发质量管理等要素组成的评价指标系统。张涛、文新三(2002)从企业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中国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并认为要从法人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财务评价体系、创新机制、运行环境、客户关系等六个方面构建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蔡刚、熊黑刚(2004)从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经营效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效果指标和贡献水平等七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步骤。曹丽荣(2004)借鉴平衡积分卡的思想,提出从盈利目标、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社会目标四个战略层次目标构建指标体系。祝焰、莫清(2005)借助平衡积分卡的思想,提出财务维度、内部营运维度、职员学习维度、创新维度、供应商维度六个层面的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权变理论阐述了不同战略类型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业绩评价指标设置的影响。温素彬(2005)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绩效的“三从绩效评价模式”。李健(2004)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邹辉霞(2004)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陈毅的研究将当前主流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较为详实的介绍了常见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图2所示: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在探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平衡记分卡思想的影响较大,本质上都是将评价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力图构建出综合、全面、详细反映公司经营结果及动因的评价体系。但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力图使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时更易把握和操作。
三、评价主体及对象的研究
评价主体是指发起和实施评价活动的人。评价对象是指对谁进行评价,任何评价对象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评价主体而言的。从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绩效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企业集团内部评价、企业自我评价。政府评价和社会评价属于企业外部评价,企业集团内部评价和自我评价属于企业内部评价。
以政府为主体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集团内部评价是指集团公司运用企业效绩评价方法体系,对所属子公司的年度经营效绩和经营者业绩实施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实践证明该模式为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并可推广到其他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中,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实证研究综述
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多是利用先进的数量统计技术,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得出结论或支持自己的假设。现在学者们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针对某特定企业或行业进行绩效体系设计。
冯根福、王会芳(2001)认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同一公司的评价存在差异,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电子行业中的所有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公司综合得分,然后排名,研究结果支持其假设。杨宗昌、许波(2003)应用代理理论,针对电信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特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应用指标链的方法,构建价值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赵中秋(2005)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结合因子分析法等数量统计技术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并对研究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投资和监督决策。刘运国、陈国菲(2007)以GP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企业集团的绩效考核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其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不足,重新构建了基于BSC与EVA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类似国有企业集团提供绩效评价改进的新思路。
五、研究方向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我们对企业绩效评价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突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1990年“平衡积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测评法研究成功,它从财务、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来衡量企业绩效。1991年斯特恩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指标。EVA是指扣除了股东所投入的资本成本后的企业真实价值,它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经营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积极谋求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受之影响,当前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已经由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过渡到了战略导向评价阶段,因此以后的研究应更多注重从企业长远利益及战略部署上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其二,融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企业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研究有着显著的优势,比如易于获取数据,且数据真实、客观。但它只注重事后评价,仅能反映企业运营的结果,不能反映结果的原因。非财务指标能够很好的弥补它的缺陷,能够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以后的研究应更注重使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化的研究。
其三,强化绩效评价实证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属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讨论,对其所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及评价效果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实践证明,所以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就显的更为重要。
其四,关注社会绩效评价研究。当我们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要求企业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外对企业评价的研究己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企业社会绩效评价领域。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将是今后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五,建立公平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活动存在某种不公平性,进而影响到绩效评价效果的发挥。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价指标权系数的确定等工作存在一定客观技术障碍;二是现有绩效评价往往受到评价对象间基础条件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异的影响,由此导致评价结果仅仅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实力,不能充分反映人们的主观努力程度及能力对业绩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如何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构建真正体现企业成员努力程度及能力所产生的效益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