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与企业评价体系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延伸
  从18世纪后期开始到20世纪前期,以森林资源的枯竭为契机,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并开始检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整体性破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这一研究报告,提出了环境的有限性和对只重视经济成长不考虑环境破坏的忧虑。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发布《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但当时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响。
  之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森林等自然资源扩大到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代际悬殊、区际平衡性等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于确保代际间的平衡。 以其报告为契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共识。 该报告之后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各种条约、 宣言、讲话等使之更加具体化。以下表1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变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如表1所示,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世界各国已获得广泛认同和共识。各种各样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超过100个以上,并出现了可持续研究、可持续消费、可持续资源体系、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等附属概念。可见,可持续发展概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指导人类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
  1987年设立的世界第一家咨询公司英国的SustainAbility Limited于1997年提出,企业的报表应对企业对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公正、环境的改善所做出的正负面影响给予评价和揭示。所以,近年来企业一般把可持续发展概念分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侧面。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虽然源于环境保护领域,但现今已覆盖到经济和社会侧面,涉及不同经济发展现状的区际平衡,代际平衡,人类活动和自然承受能力的平衡性等重要议题。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企业的经营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个人、 企业、 地方、国家的社会各个层次, 不同阶层的共同努力。 其中, 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在现代产业社会中企业承担着为生产生活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在实现其职能的过程之中, 对环境、 就业等外部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以环境为例,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过程。 有资料显示,环境污染中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企业, 所以企业在开发、 设计、 制造、 物流、 销售、 回收等所有阶段对环境的负荷都应给予控制, 应当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IS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全球化案内――商务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 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保护和增加人与自然资源的同时,采用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经营战略与经营活动。 这里所叙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员工、股东及资本提供者、 供应商、社区等所有和企业利益相关联的单位和个人。
  由此可见,整个社会对企业积极参与以环境问题为首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和压力。为此企业也必须意识到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主体的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给予转变。
  三、对企业经营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已成为我国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随着优先考虑购买环境友好型商品和服务的环保消费者的出现,从SRI(社会责任)、环保基金等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视点进行投资的绿色投资家的出现, 以及环境NPO等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这些利益相关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发挥着正面影响。同时,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也使环境商务市场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商机。 所以, 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对应对企业的成长、利润和经营风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 有必要从环境角度对企业进行相关评价。
  2008年乳制品的三氯氰胺事件,2010年富士康公司员工的跳楼事件,山西问题疫苗事件等涉及企业的社会性问题此起彼伏。卫生管理、环境管理、法律约束、男女平等、职工人权保障、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对地区社会的贡献等这些企业的社会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并已成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企业的产品在健康、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与对应也对企业回避经营风险起到极大作用。
  显然,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对企业的评价不仅仅是收益率、利润率、现金流量等经济指标,还应加上环境责任、社会信赖度、社会责任等不可或缺的环境及社会指标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
  四、可持续发展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既往的企业评价体系主要有以股东利益为评价中心的资本价值法, 以及以利益相关者为评价中心的财务经营分析法为主, 这两者都是从经济侧面对企业进行评价。现在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之上加入对企业环境要素的评价指标, 如表 2 综合进行分析与评价。
  表2的评价方法在以往只对企业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加上了环境性的评价指标,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向前得到了发展。
  此外,为了更加准确的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总部设在荷兰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在2008年提出的G3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 可以说是当今对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最新、最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一。
  按照以上两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参考,在企业提出的环境报告书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书中进行记录,企业就可以实现以这两种报告书为媒介,对企业的环境投入与支出、对社会责任的贡献等反应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对内对外进行披露。在具体进行记录时可以按照记录内容填入销售收入、利润、排出量等货币计量或非货币计量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和必须披露的财务报表的形式一样,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也可以实现和本企业其他会计年度的比较,使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具有了可比性。
  在此应予以注意的是,对企业进行评价时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 其内容和方法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应该注意评价目的与企业评价指标的整合。 企业既不是环境保护团体也不是慈善团体, 即使在以环境保护为代表的环境性,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为代表的社会性方面获得较高评价,而如果在以收益性、成长性为代表的经济性方面没有获得较高评价的话, 也不能称之为优秀企业。当然,要维持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 实现其经济性自然十分重要,但同时还应注意在经济、 社会、 环境三个领域上保持平衡。 所以, 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指要实现测评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能力, 需要从经济性、环境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测定的指标体系。
  总之,以往只对企业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对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和测定,为此,需要导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来进行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都是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建立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据此披露和揭示其经济、 环境及社会信息, 为社会各方提供有效资料, 以保护我们脆弱的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评价指标进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更是发展循环经济, 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