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股权结构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

 一、引言
  审计作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投资者会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意见来判断投资风险,进行投资决策。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与审计质量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审计收费的标准确定的合理与否,会对审计的独立性与质量产生影�,因此有必要对审计收费的影�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国外关于审计收费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其中,Simunic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审计收费的十大因素进行了考察,发现资产规模、控股子公司数目、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等都是影�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由于数据缺乏,国内关于审计收费的影�因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自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这才意味着广大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得注册会计师为其提供审计及相关服务收费的信息,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来源。刘斌(2003)利用Simunic模型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影�审计收费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如事务所规模、审计师变更、审计任期等);二是上市公司层面,除了一般的财务数据外(如资产规模、应收账款比例、存货比例、资产负债率等),主要集中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如董事会特征、审计委员会特征等)。但是,这些研究很少涉及股权治理结构对审计收费的影�问题。众所周知,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对公司经营者行为构成一定的制约作用,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从而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然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完善有效的股权治理结构能够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进而对审计收费定价产生影�。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股权结构(是否存在制衡股东、最终控制人性质、股权制衡度)对审计收费的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很多组成部分,如董事会结构,监事会结构,审计委员会的组成,股权结构等等都是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收费的影�,国外学者大多数都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分出发研究其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收费的影�,然而,研究的结果并未达成一致。Ferdinand A.Gul(1998)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独立董事人数在董事会中越多,则董事会独立性越强,审计师作出的风险评估水平越低,相应收取了较低的审计费用。Llein(1998)发现,独立于CEO的董事会更能对财务报告过程提供有效的监督;两者职务合一降低了董事会的监督效果,其控制风险较高,审计师会高估控制风险水平,实施了更多的审计程序,从而提高了审计收费标准。Abbott等(2003)利用美国2001年非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控制了审计收费的的一般影�因素(公司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事务所特征等)的基础上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人员构成、是否有财务专家、一年内开会的次数对审计收费的影�,结果发现,完全由独立董事构成,且至少有一位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对审计费用有显著的(正)影�,即增加了审计收费,而审计委员会一年内开会的次数对审计费用不具有显著作用。与此相反,Xie(2003)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权时,公司进行激进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该研究说明,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盈余被操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最终降低了审计收费。
  (二)国内文献
  我国李补喜和王平心(2006)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蔡吉甫(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收费呈现出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郭梦岚(2009)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却发现,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收费要低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费用。另外郭梦岚还初步尝试检验了股权制衡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但研究中并没有区分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股权制衡,而是对所有样本进行股权制衡的检验,因此该结论需要进一步的论证。高明明、高莹(2008)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将解释变量逐一代入的方法,研究股权结构审计收费关系。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在10%水平上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这与蔡吉甫(2007)的研究结果不同。
   综上所述,关于公司治理对审计收费的影�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而且很少有学者从股权结果的角度去研究审计收费问题。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公司股权结构(是否存在制衡股东、最终控制人性质、股权制衡度)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从股权制衡、最终控制人性质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1)股权制衡与审计收费。根据股权结构的理论,从整个企业界来看,可以把股权结构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公司存在一个绝对控股股东;二是股权高度分散;三是股权相对集中,公司存在一个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有其他大股东,即存在制衡股东。依据代理理论,由于公司两权分离,股东需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但是,鉴于监督成本的不可分摊性和监督收益按持股比例的均分性,导致中小股东在收益与成本的权衡之下很少有动机实施监督行为。然而,大股东因持股比例较高使其具有较强的动机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因此,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大股东的存在会造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大股东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时,他可以操纵管理层,通过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对公司财富进行掏空。控股股东谋取私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操纵公司盈余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这样,就会降低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然而,制衡股东的存在使得在股东层面,由于不存在绝对权力,公司控制权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重大决策要股东一致通过,所以大股东就没有机会通过损害其他股东获利,只能转而通过采取更有效的经营措施,获得更多的利润与所有股东共同分享,股东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再者,股东间的制约使得对董事会的权力、行为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得到落实,这样就可以降低外部独立审计师的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因此提出假设:
  H1:存在制衡股东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低于没有制衡股东的上市公司(其中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了10%就证明上市公司存在制衡股东)







  (2)最终控制人性质(国有、非国有)与审计收费。当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采用的股权制衡机制的设计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公司治理问题,需要引入新的利益相关方,打破股权制衡结构中的股东同质性。对符合股权制衡基本特征的公司,还需要考察其最终控制人信息和前十大股东间的关联关系信息,避免形式上符合股权制衡但实质是一股独大的情况。国有股权为政府所拥有,政府的目标在于社会利益最大化,而非国有控股股东的目标则在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因为其相应的利益所得直接归属于其自身,非国有控股股东更有动机来操纵上市公司盈余(Ding、Zhang and Zhang,2007;雷光勇和刘慧龙,2006),从而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另一方面,国有控股公司往往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成本,其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审计师花费的审计成本和收取的风险溢价更低。并且,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通常与政府之间存在较强的政治关联,寻租能力较强,这不仅决定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会较低,而且决定其在与审计师协商审计定价时的议价能力也更强。
  H2:最终控制人性质是国有的上市公司, 其审计费用低于最终控制人性质是非国有的上市公司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A股2009年的审计收费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股权结构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依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10%的公司数据(这样公司被认为不存在制衡股东);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剔除年报中披露的审计费用包括差旅费半年度审计费用以及其他专项审计费用的公司数据;剔除数据披露不全的公司,最后得到有效样本公司1003家。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依据前面的理论分析,以Suminic关于审计收费影�因素的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LnAF=β0+β1 ZH +β2KZ +β3 EI +β4LnAsset +β5SqSubs +β6Inratio +β7Reratio +β8DE +β9YL +β10SWS+ε
  其中,β0表示截距项,β1,…,β10表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模型中的各变量说明如下:(1)被解释变量:审计收费。LnAF为年报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KZ:哑铃变量,0表示最终控制人性质为国有,1表示最终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ZH:哑铃变量,0表示存在制衡股东,1表示不存在制衡股东;LnAsset: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qSubs:上市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数目的平方根;Inratio:上市公司存货与总资产的比例;Reratio: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例;DE:资产负债率;EI:非经常性损益的绝对值与总资产的比例;YL:盈亏状况,0表示盈利,1表示亏损;SWS:会计师事务所规模(1为“四大”,0为“非四大”)。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1003个有效样本观测值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年报审计收费的均值为66.97万,最小值为10万,最大值为560万,两者相差较大,表明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存在明显的差异。ZH变量的均值为0.72,表明在所有的观测样本中有72%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制衡股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KZ变量的均值为0.42,说明样本中有58%的上市公司最终控制在国家手里。
  (二)回归分析
  表(2)是对模型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调整R2为0.577,模型的解释力度良好。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了资产规模、非经常性损益、子公司数目、存货比例、应收账款比例、审计意见、盈亏状况、事务所规模等控制变量后,ZH变量同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这就说明相对于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对存在制衡股东的上市公司收取了较低的审计费用。同时,KZ变量同审计收费也在0.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2。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对最终控制人性质为国有的上市的收取了较低的审计费用,这个结论与郭梦岚(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同蔡吉甫(2007)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另外,审计收费与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目、非经常性损益比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都在0.01的置信水平上正相关。说明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是影�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国际四大事务所由于其审计人员的高质量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以及较高的品牌优势收费会比一般的事务所要高。最后,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比例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公司的财务风险并不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收费定价考虑的主要因素。
  (三)进一步分析
  股权制衡就是利用多个大股东互相制衡的机制,在减少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同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股权安排模式。股权制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从而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改进,有效地降低审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并最终降低审计费用。这已经在前面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存在制衡股东的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是否同审计收费存在相关关系?是否是制衡度越高审计收费就越低?因此在原有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制衡度变量(ZHD):第2至第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的比值),利用存在制衡股东的上市公司对模型进行了再一次的检验。表(3)给出了相应的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与审计收费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他变量回归结果都与前面基本相同。
  五、结论
  本文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角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性质、是否存在制衡股东都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定价考虑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度审计收费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多个大股东之间存在同质性,相互之间缺乏监督和制约的动机。为此,本文还依据第一二大股东的性质将上市公司分成了四个小组(国有与国有、国有与非国有、非国有与非国有、非国有与国有)分别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分组之下股权制衡度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还是不明显,另外,四种类型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篇幅有限结果没有在此列示)。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进行定价的时侯很少考虑股权制衡度因素。可能的原因是有的公司表面看起来有很强的股权制衡,但实际上却一股独大。因此,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多的考虑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再进一步检验股权制衡度的审计收费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