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我国企业能源审计面临困境与破解对策思考

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对节能的重视,在严峻的能源形势与沉重的能源费用负担面前,出现了“要把能源像管理钞票一样管理起来的认识,对能源使用的合理性要进行审计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最早提出了“能源审计”的概念,但能源审计工作开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是英国,随后能源审计广泛运能用于建筑节能、制造业能耗、污水处理等行业。1982~1985年,我国原国家经委就组织了企业能源审计试点工作。2006年9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企业要按照《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国家标准(GB/T 17166-1997)的要求,开展能源审计。”全国1008家年耗标准煤18万吨以上的企业从2006年10月起相继开展了企业能源审计工作,能源审计对完成我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企业能源审计面临的困境
   企业能源审计是指能源审计部门或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以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的整改措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可以掌握本企业能源管理状况及用能水平,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环节,寻找节能机会与潜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去5年中,企业能源审计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如下困境:
   1.企业对能源审计的自愿性需求不强。
   我国现在开展的企业能源审计大致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监管能源审计,即国家或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管而开展的审计。表现为政府对用能大户实行能源审计,使之合理使用能源,节能能源,保护环境,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即企业自愿依据国家节能法规和国家能源管理标准所开展的企业能源审计活动。如企业为了取得国家节能政策的优惠或取得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的贷款,自愿进行能源审计,评估节能成果,接受监查。三是受委托的能源审计,即由规范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此项工作,以保证审计方案、采用数据、审计结果,更为科学、真实可信,提出的建议更加全面。
   但从5年能源审计开展的实践看,各地针对企业的能源审计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对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大部分是由节能监测中心进行的。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各重点耗能企业被迫与各地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被动地接受能源审计。很多省份的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几乎为零,主要原于企业认为能源审计太麻烦,需要增加新的投入,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人员对能源审计并不持支持态度。长期以来,企业管理人员只关心财务指标,重视内部财务审计,能源审计从未与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联系起来,对节能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上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在短期内需投入一笔较大的资金,而这笔资金很难以及时产生利润,能源审计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故企业自主能源审计的积极性不高,缺少自愿性需求一直使企业能源审计处于被动审计之中,企业无法认识到开展能源审计的过程更是企业改进管理的过程。
   2.企业基础能源管理工作不到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
   重点能耗企业的基础能源管理工作不到位,表现为现有企业管理制度中很少有能源消耗计量、统计制度,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中也无相关科目进行专项反映,而这些制度是企业能源成本核算的基础。很多企业由于人员和资金的不足会放松对能源使用的管理,使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不清、计算混乱。企业能源审计的具体实施,就是以企业经营活动中能源的收入、支出的财务账目和反映企业内部消费状况的台账、报表、凭证、运行记录及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国家的能源政策、能源法规、法令,各种能源标准,技术评价指标、国内外先进水平评价标准为依据,并结合现场设备测试,对企业的能源使用状况系统地审计、分析和评价。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产品能耗统计不准确,从而使能耗指标失真。如果数据失真,将会导致依据能源审计结果的相关决策存在偏差,使企业经济利益遭受损失。
   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我国企业相对于其他能源审计发达国家而言,缺乏其行业能源审计的可行技术,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确切数据。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如对耗能设备运行状况、生产工艺的技术状况、工人的操作水平、岗位技能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维修保养、保温等的监测,不同企业其检测水平的差异性很大,数据的精确度也不同,这会使能源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企业间缺少能源审计技术与方法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很多企业能源审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详细的审计操作指南。
   3.能源审计专门人才缺乏。
   能源审计是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和穷尽枚举原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更要懂得工程数学计算理论。
   在能量平衡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准确计算出余热资源,煤炭的发热值、灰分,天然气、煤气、蒸汽等液态与气态能源的热值、压力、温度、流量等物理量的数据,这些对理工科的人员而言比较在行,而对非工科人员就难以准确把握。由于能源审计的独特性,在人才方面需要学科交叉型人才,这种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人才在现实中是比较缺乏的。一般而言,经济管理或商学院的会计专业人员,懂财务、审计的很多,一般不懂工程技术,工科背景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财务会计与审计知识。我国人才培养日益专业化现状,使得具备能源审计资格的人员更加稀缺。
  
   二、企业能源审计困境的破解对策思考
   1.发挥政府在企业能源审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能源审计的自愿性需求。
   能源审计政府职能不可缺少,除了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之外,更应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增强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自愿性需求。具体为:第一,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笔专项资金来支持能源审计,奖励能源审计有成效的示范企业,对进行能源审计的企业给予补贴等等,这样不仅能促进能源审计的成长,还能减轻企业能源审计所承担的短期成本压力,利于能源审计的推进。第二,因地制宜地颁布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可考虑加大对进行能源审计企业的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如为进行能源审计而购买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其他器材,进行双倍抵扣,或者适当降低相关增值税的税率。另一方面,对企业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项目,进行能源审计的企业其能源审计费用可以全额扣除。第三,实行绿色金融政策。构建与能源审计、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资融资、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如实行“绿色信贷”,降低低能耗、低污染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资金的数量和使用成本上,向实施能源审计的企业倾斜,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第四,鼓励企业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专业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能源审计。




   政府出台上述政策主要目的就是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运用经济杠杆促使企业进行能源审计,使其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支出。只有企业能源审计自愿性需求加大,才真正表明企业认识到能源审计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提高。如在当前世界能源紧张和全球环境危机的情况下,企业能源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美国杜邦公司从事能源审计的专家常年工作在全球的各子公司,确保投资项目的节能效益,确保企业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基础工作,构建企业能源审计信息共享平台。
   各企业应该规范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能源管理的基础工作:(1)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使其实质运作起来,明确节能目标和分工,将节能工作落实到具体班组或个人。根据国内一些节能先进企业的经验,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能源管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厂级设节能领导小组(有厂长或总工程师牵头,能源、环保、技术、动力等相关科室参加)或者厂级能源专管机构,车间设节能管理小组,班、组设节能员。(2)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在成本核算中增加成本、费用科目核算的明细项目,便于对能源消耗数据的统计和成本费用分析。(3)制定能源定额管理、计量体系,建立配套能源管理制度,企业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能源消耗进行核算,将能耗结果纳入企业考核范围,使能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进行节能管理,为开展能源审计提供基础性资料。
   构建企业能源审计信息共享平台的目的是加强与能源审计先进企业的合作,在能源审计人才、基础数据、审计的软件支持、审计程序等方面分享先进企业能源审计资源,不断优化本企业的能源审计,同一行业的企业也可以联合进行能源审计。同时,加大与节能成功企业的经验交流,将节能先进单位的各项节能指标作为标杆,找出本企业能源浪费的原因并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指标差距较大的地方,重点实施详细能源审计,对指标差异较小的地方可以实行初步能源审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能源审计的效率。总之,企业可以吸取先进企业能源审计方法的优点,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不断提高能源审计方法的实用性。
   3.多渠道并举,培养交叉型应用人才。
   能源审计需要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交叉型人才,培养交叉型人才需要“三管齐下”,即专业教育、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相结合。(1)专业教育就是充分利用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综合类或工科为主的院校进行能源审计人才培养试点。一是在这些学校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教育强增加能源审计相关课程,或在能源专业学生中增加一些会计、审计知识课程;二是引导学生交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为能源审计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人才供给的保障。(2)技能培训主要是指政府牵头,通过举办企业能源审计培训班,为企业或审计机构培养专业人员。我国发改委每年均举办一些数量的培训班来增强企业对能源审计的认识,但总体上介绍较多,时间较短,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3)岗位锻炼主要是随着我国企业能源审计的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能源审计领域,并在审计一线中获得锻炼与提高。企业应充分把握每一次能源审计机会,选派专门人员参与能源审计全过程,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