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发展必然和正确的选择

  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也一直都在寻找实现梦想的途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率先进入现代化轨道之后,它们取得的成果,无疑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让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看到了现代化是求强和求富的必然途径,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落后的民族国家来说,能否抓住机遇、顺利实现现代化,已经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别无选择。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
   一、救亡图存,现代化是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抵御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学习西方和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开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现代化而进行的探索和奋斗。在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实践中,有李鸿章等发起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
   中国现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共兴办了19个军用工业和近40个民用工矿交通企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开始。洋务运动虽因阶级局限和全盘西化等原因归于失败,但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和中国教育现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三年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制度变革。这场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为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也为后来中国工业及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它推翻了封建帝制,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经济上,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无论从设厂数目、投资规模看,还是从增长速度方面看,都是其产生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新设厂矿379家,平均每年63家,新投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1430万元,年平均设厂数和投资额均比此前19年间增长一倍以上。从1913年到1920年,民族产业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54%。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16%增至1920年的22%。①辛亥革命使民主精神高涨,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为几年后的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随之摆脱失败的迷惘,走上革命道路。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承传了辛亥革命的志业,并把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
   二、建国30年,现代化的曲折发展
   从共产党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发展,工业产值由1920年的219.03亿元增长到1936年的306.12亿元,面粉、纺织、采矿等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可是这一切被日本侵华战争摧毁,加之蒋介石叛逃台湾时对民族企业的破坏,可以说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从仅存下来的摇摇欲坠的民族工业上起步。
   新中国的建立使我们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及国家所有制经济,为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当时前苏联运用超强的国家政权全面组织社会生活、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高速发展起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这对新中国无疑有着强大的示范力量。从1953年开始我国大规模向社会主义急速过渡的“一化三改”,开始向工业化道路大踏步的迈进。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以工业化为主体,以农业、工商业改造为两翼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有着模式上求纯、速度上求快的内在驱动。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热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兴起“赶超”的浪潮,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更大范围“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为工业化提供无偿的人力物力资源。以“钢”为中心的赶超战略的实施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使工业化赶超战略变成为强迫命令和群众运动的混合物。对从苏联移植来的体制框架不仅未能克服其体制中的弊端,反而更有所发展,经济运行混乱无章。大跃进的高指标、共产风,严重伤害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问题更为突出了。60年代的调整,对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补,在规范化方面有所进展,但还没有跳出旧体制的框架。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逐步在物质、人才和技术上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前期基础。截至1980年,中国基本建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钢铁、机械、化工、汽车、航空、纺织、医药等现代工业部门,培育了航天、原子能、微电子、生物等代表先进技术的现代高科技工业,提高农业产量的化肥、农药、水利设施建设和品种改良技术都有长足发展,粮食产量从1950年的1.3亿吨,增加到1980年的3.2亿吨。1980年中国工业化发展比30年前有了巨大推进,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21%上升到49%,这个比例已达到或超过英美等完成工业化时的指标值;在1980年人口达到9.83亿,比1950年增加80%的情况下,人均GNB达到290美元;城市人口比例由13%增加到20%;农业劳动力比重由84%下降为76%。这些数据表明3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后正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工业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引入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实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具备了与资本主义强国进行竞争与合作的经济条件。
   1949年后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想和目标,我们党先后于1956年、1964年和1978年提出和领导了三次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但由于各种失误使现代化运动受到了一些挫折。不过确立党的领导权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力地推动工业化发展,奠定工业化基础,是这一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三、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迈出三大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近20年,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党和国家从“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排除了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实现了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改变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力和科技力的发展竞争。邓小平审时度势,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提出当代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理念,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多种经济成份的迅速成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单一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激励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蓬勃发展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南方讲话着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邓小平充分考虑到中国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三步走”的制定,勾勒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有了科学的计量模式,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有久远的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置于了正确的轨道之上。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特别是明确阐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为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由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十五大标志着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性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五大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跨世纪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两个转变和实施两个战略。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中国经过50年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最伟大的成果,是对现代化丰富内涵深刻体认的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四、抓住机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逐步明确起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主题。1997年后,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出三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最终形成。
   经济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市场化、国际化和知识化。我国加入了WTO后,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国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保持十几年来的迅速增长。同时我国经济体制在国际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推动下,也加快了向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知识经济是现代经济又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经济发展是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开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又是政治制度现代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法制问题有关讲话精神影响下,启动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十三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三大奋斗目标;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设想;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方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化为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建设,相互促进的伟大实践。
   面向现代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度的文化自觉,使党的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目标上内在地统一了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实施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模式得到根本性变革,从而深入有效地推动了以开放性、创造性、法治型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的形成,并实现了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历史成就。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与时俱进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引导全社会的先进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共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抓住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才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如今面临许多艰巨复杂的难题。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用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和解决。我们还要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了解和吸收现代化早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够少走弯路,减少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回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为总结历史、深入思考、获得启示。历史清晰的表明,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使得我们尽快挣脱殖民者的枷锁,民族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我们更加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没有偏离现代化的道路,为求强求富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大步前进,我们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终目标,我们要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走下去,要坚定不移的、快速平稳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