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区域经济
在对区域文化非常多的观点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狭义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是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对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特定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是有所选择的,而区域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以及市场空间,又决定了它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性。然而当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有文化产业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及文化的促进能力,而文化产业达到相应的水平,也要在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来取得丰富的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甚至自然条件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而比如像水分、光照、土地热量、和灾害频率等这些自然条件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又会受到什么因素所影响呢?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以及劳动等这些因素所制约。区域经济反映出了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单只反映在一些指标数据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关系
首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仅是相互促进而且是相互约束的一个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文化和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作为人本质的一种体现,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都是人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知道,交通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太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却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仅仅只靠经济因素来解释的。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此解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
-
。由此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区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孕育着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也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文化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优性的区域经济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即使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绩效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区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所带来的。
文化模式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
文化模式的这种特殊方式作用,不但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更让地区经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最终会让区域经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就这样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所谓的特色经济,一般包含特色产业、特色技术、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特色经济区域。
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中可以充分的说明了文化观念的更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的开始。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文化,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团结凝聚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内经济合作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有两方面的基础支撑: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经济和文化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中国存在很多亚文化,比如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有着不同的较为开放型的亚文化。还有较为封闭的孤岛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山西的山地文化,很封闭、守旧、保守、保护性强、排他性强。盆地文化也是一样,自娱自乐,像成都就是这样。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亚文化形成均
受其要素禀赋、自然区位环境、历史环境、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不同亚文化反过来对他们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影响到经济、经济影响到文化,但不是决定性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温州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个体私人经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来发展地方经济,珠江模式则是指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模式的趋同不是要超越地方文化,有些地方文化与全球化市场文化一致,不存在超越的问题,有些不一致,也不一定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文化,需要他们自我觉醒,因为如果要发展必须跟其他地方交流,必须开放,必须减少保护,必须要吸引外地资源,在交往当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对文化做出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竞争、制度竞争、改制与市场冲击,对于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五、结束语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是形成之后又有相对稳定的过程,经济过程本身变化比较快,而且在动态特性上非常明显,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发生变化,在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可能会有。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在越来越小了,世界文化的差异就凸现出来了,所以更要重视文化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必然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要素提到规划议程上,没有文化的规划是不完整的,是欠缺的,并且文化要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我说可以包容多种文化,走向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