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如何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一点思考

 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人建功立业之基,是统计事业兴旺发达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对统计资料需求迫切,化隆乡镇统计较好地履行了统计法所赋予的职责,统计环境逐步改善后,统计工作渐入正规,统计人员在完成报表上报任务的同时,在多位抽样调查、普查中承担了业务培训、检查指导、综合汇总、审核等实质性工作,其工作业绩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逐步被党政领导所公认,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乡镇统计仍面临着储多困难和问题。
  一、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缺乏 队伍不稳定
  目前撤乡并镇改革以及乡镇机构改革,使农村基层统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撤乡并镇使新乡镇都由以前两个以上乡镇合并而成,在地域、服务对象、经济总量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增加,统计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撤乡并镇时还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领导工作没经验以及人员的变化产生了资料交接不全,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等问题。同时由于乡镇机构改革机构设置变化,使本来就似有似无的统计站消失的无影无踪。化隆县原来的统计工作都是由乡统计站或农经站承担。改革以后统计站被取消,农经站工作被弱化,只是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综合服务大厅设一个岗位,个别乡镇没有岗位没有工作人员,更谈不上专职的统计人员了,每年的统计工作临时找人作一天报表就完事了。统计工作人员的缺失和工作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统计资料的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统计工作做相应的变化,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相应的农村经济发展却今非昔比,一方面现行的农村统计制度只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概貌,不能反映符合农村经济日新月异发展深层次内容,满足不了微观要求,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为满足需要,在站所都设有统计人员直线上报,造成成了各行其事,缺乏报表整合和综合审核,使有限资源被浪费内耗。再者农业统计许多指标季节性较强,产前统计带有预计性,产后统计却对产前统计不允许做较大调整或改动,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有很大的出入。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三)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无组织保证
  每一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作为一项关系到各级政府正确政策提供参考并反映工作成效的统计工作,有一个现象就是越往基层越不重视,表现在组织保障方面既没有机构又无专项经

费,在领导方面视统计工作为只满足上级部门需求,日常工作只是一个年终报表。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停留在对年终报表上:就是报表的数据一定要达到并超过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上的数字。平时安排乡镇统计工作人员从事一些无关统计的乡镇其它工作。在统计人员方面,人、财、物都在乡镇,绝对服从乡镇领导安排,工作多而复杂。而近年来各种统计调查、普查任务越来越多,统计指标越来越细。乡镇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一年到头忙的团团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统计工作,从而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数据报送的及时性。
  (四)统计数据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乡镇的统计工作是分散的,各项经济社会统计分别由不同的统计人员承担,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满足不了乡镇党委、政府对全乡镇经济形势全面分析的要求。
  (五)统计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下降
  大部分乡镇财政、民政、土管、计生等工作人员均有工作津贴和工作经费,而统计部门因自身经费严重不足,没有能力给基层统计人员予以补助,统计人员没有任何补贴,也没有事业经费,更谈不上什么福利待遇了,甚至连出差的差旅费都要自己承担。很多乡镇的统计工作,还处于八十年代的手抄,算盘,计算器什么的,工作量很大,与社会的进步严重脱节,绝大多数乡镇未对统计工作配备电脑等先进的工作工具,就算极少数乡镇配有电脑,它也是躺在那里“睡大觉”,既没有必要的培训,又无运转经费,工作条件相对较差。而统计工作繁重而琐碎工作又很清苦,使一些统计工作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调岗换岗需求近切。
  (六)抗干扰能力弱,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上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县局无法随时监管;另一方面,少数统计人员工作不实,作风飘浮,不进行调查研究,填报数据靠估计,缺乏统计工作应有的严肃性。县统计局向乡镇布置的报表,有的催要才能报,有的上报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此外,对基层一级统计执法检查也不到位,《统计法》虽然已经颁布2O多年了,但由于《统计法》规定只能对企事业组织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可以进行经济处罚,而行政机关不在此列;因此,对乡镇政府等行政单位的执法检查,往往是例行公事,走过场而已;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一些的统计违法行为,特别是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七)村级配合程度差,数据源头缺陷较大
  以农业统计为例,前些年的年报,都有乡政府负责,现在上级要求报表必须到村一级,但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村一级一直未设统计人员,统计对象,由原来的一村变为千家万户,增加了搜集资料的难度,村一级统计数据完全依靠村长一人提供,因报酬少,其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有的乡镇统计员先向县统计局报数据,再把已定案的统计数据分到各村,使村错误地认为统计数据上不上报无关紧要。因此,现在上报到乡统计站的农业报表,有的指标只有总数,没有到村的数据,其质量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