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云南广西口岸发展经验及对西藏的启发

一、云南口岸基本情况
  云南省共有国家一类口岸13个,二类口岸7个,边民互市通道90个和边贸互市点103个。一类口岸包括:陆运口岸9个,其中允许第三国人员出入境的有瑞丽、磨憨、河口陆运(铁路)口岸;航空口岸2个,即昆明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西双版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水运口岸2个,即允许外国船舶出入境的景洪港、思茅港水运口岸。2009年云南省口岸进出口额40.6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634万吨,出入境人员1 728.1万人次,交通工具260.1万辆(艘、架、列)次。
  (一)磨憨公路口岸
  磨憨位于云南最南端,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是我国通向老挝唯一的国家级口岸和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进出口产品以“蔬菜换石油”、“花卉换水果”、“冷果换热果”项目为突破口。
  2010年1~11月,磨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53.81万吨,同比增长73.2%;进出口货值5.13亿美元,同比增长76.2%;出入境车辆14.93万辆次,同比增长48.9%;出入境人员60.66万次,同比增长9.9%。在全省二十个口岸中,磨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排名第四,货值排名第三,出入境人员排名第五,出入境车辆排名第三,出入境人员国别排名第一,落地签证排名第一。
  磨憨口岸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致力于基础设施,在功能配套上实现大突破。在国家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严格按基建程序和规划推进开发,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发展平台。
  二是致力于提质增效,在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围绕“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选商择资、生态先行”的原则,在服务上下功夫、想办法,以服务促招商、以服务促发展。目前,浙江中设建工集团、云南云维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入驻磨憨。
  三是致力于强区富民,在构建和谐口岸上实现大突破。认真实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化解征地拆迁矛盾,妥善处理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积极培育壮大农民增收产业,正确引导农民改变就业观念,不断促进农民转型就业。
  四是致力于口岸环境,在提升磨憨形象上实现大突破。以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口岸”建设,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治理,努力创建口岸新形象,磨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五是致力于通道建设,在做强边境贸易上实现大突破。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增进与老挝的合作与交流,做好通道经济这篇文章。深入开展官方交流与会晤,对内对外分别建立联系会晤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口岸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改善通关环境。“磨憨中老泰国干摆”已成为边民互市的一大亮点,并成功举办了69届,参加人数突破75万人次,交易额达7 500万元。
  (二)孟连陆路口岸
  孟连陆路口岸位于普洱市西南方向,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又称瓦邦)相邻。
  2005年孟连口岸启动了新一轮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一类口岸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现已累计投资7 309万元,其中2010年以前建设完成5 105万元,2010年完成2 204万元,目前,孟连口岸已具备较为完善的联检查验功能和设施,已成为云南省对缅甸客、吞吐量最大的陆路口岸。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孟连县政府出台了加快口岸经济发展步伐的实施意见及口岸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同时通过改造联检查验设施提高了通关便利化程度。
  2010年,孟连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6 220万美元,其中进口3 983万美元,出口2 237万美元;出入境人员534 129人次,同比增长12.8%;出入境车辆78 855辆次,同比增长6.8%;出入境货物178 623吨,同比增长8%;出入境货值7 010万美元,同比略降4%。
  (三)勐康陆路口岸(在建)
  勐康口岸是国家2010年计划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是通往老挝的重要通道。该口岸是云南省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之一,经勐康通道经墨江至昆明,比从万象过勐腊、磨憨经普洱至昆明的里程缩短近200公里,具有里程短、成本低、运输快捷的竞争优势,因而该口岸建设成为云南省重点监督的20项工作之一。到目前为止,勐康口岸联检设施和商贸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 757.09万元,支出项目资金3 931.13万元。
  由于处于建设期,勐康口岸流量受到较大影响。2010年,该口岸出入境人员48 263人次,同比下降60%;出入境车辆18 578辆次,同比下降54%;进出口货物50 499.55吨,同比下降69%;出入境货值521.1万美元,同比下降46%。
  孟连口岸和勐康口岸以初级加工产品松香、咖啡等一般贸易自营出口为主特色产品,进口以周边国家的高档木材、橡胶、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边贸进口为主体。
  
  二、广西口岸建设情况
  广西位列全国口岸大省(区)的行列,全区拥有一、二类口岸25个,其中:国家一类口岸17个(铁路陆路口岸1个、空港口岸3个、内河港口岸3个、公路陆路口岸1个、海港口岸6个),二类口岸8个(内河港口岸1个、公路陆路口岸7个),还有25个边民互市点。
  广西口岸分布较广,类型齐全。全区14个地级市中有10个市分布有口岸,其中崇左市分布有7个口岸,北海市分布有2个海港口岸和1个航空口岸,南宁市有1个航空口岸和内河口岸,钦州市有1个海港口岸,贵港、柳州和梧州市各有1个内河港口岸,桂林市有1个航空口岸。
  友谊关口岸属崇左市,距越南首都河内仅180公里,是距外国首都最近的中国口岸,是广西三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是中国南部边境对越贸易最大的陆路口岸,也是历史悠久的重要口岸。2010年,全市口岸出入境货物量389.5万吨,同比增长10.8%;出入境车辆29.9万辆次,同比增长11.6%;出入境人数2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8%。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农产品、日用品、机电产品等,进口产品以海产品、日用品、农副产品、资源性产品为主。
  近年来,财政不断加大口岸建设投入,注入促贸资金累计超过15亿元人民币,2010年财政注入扶持资金达4.7亿元,其中:为企业边境小额贸易出口退税补贴2.6亿元;专项资金项目初审补助4 600万元,口岸项目补助3 670万元,国际援助项目补贴200万元等,有效促进边境贸易和口岸的发展。
  从友谊关口岸调研情况看,崇左市口岸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建立口岸大通关。2006年10月,在友谊关口岸建成开通了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电子口岸实体平台,投资约6 000万元,主要由政府投资和物流园业主投资。在国内首次建成了中越边境公路出入境汽车联检核放系统,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联检部门的数据共享、联网申报、联网核查、联网作业,大大提高了友谊关口岸通关效率。
  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请进来”战略,实际利用外资逐年递增,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3~2009年,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家,投资总额66 820万美元,合同外资额32 482万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31 919.08万美元,年均增长95.99%。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49家,投资总额92 314万美元,合同外资额42 598万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39 662.08万美元。




  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从2005年7月第一家境外投资企业成立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18家投资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项目29个,投资总额23 455.6万美元,其中在越南投资企业17家,项目26个,投资总额14 862.6万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3.36%。同时,加强与越南在种植甘蔗、剑麻等农业项目方面的合作,利用越南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发展甘蔗和剑麻种植,到2009年,已累计在越南种植甘蔗3.16万亩。
  三是消费品市场增长迅速,边境民族地区商品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当前,崇左市形成了边贸与国内贸易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局面。2003~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35.57亿元,年均增长17.69%,其中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56亿元,同比增长19.1%。
  
  三、云南、广西口岸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口岸工作
  云南、广西两省区政府非常重视口岸工作,对于口岸建设所需的项目、资金、政策等,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云南省每年将2.2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交由云南省口岸办用于口岸建设,同时各口岸所在地政府也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口岸建设,如广西崇左市政府和口岸办以政府和口岸办共同负担经费的方式招募工作人员近40名,加强了口岸管理力量,加大了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力度,并且修建了全国第一个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云南省批准孟连口岸为国家二类口岸,而该口岸严格按照国家一类口岸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并按照口岸带动小城镇建设思路,通过口岸建设,发挥口岸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孟连陆路口岸形成“口岸城镇化、城镇口岸化”局面。
  (二)深刻理解、灵活把握国家兴边富民政策
  两省区在保证国家政策权威性的前提下,对国家现有口岸和边贸政策进行了灵活把握,把口岸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口岸经济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引擎,地方经济成为口岸发展的后盾,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磨憨口岸为方便货物通关口岸设置上以保证通关、方便边民为原则,灵活运用国家政策,除正式口岸以外还专门设置了货运通道、边民通道,解决了口岸货运通道拥堵的问题。
  (三)注重边境贸易特别是边民互市贸易工作
  两省区在口岸和边贸通道的设置上都不约而同地将两者分开,并注重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在东兴的边贸渡口,对于边民超过8 000元人民币限额的部分采取以费代税的方式,既繁荣了当地经济,又增加了当地居民和财政的收入。
  (四)地方会晤工作积极有效,极大推动了口岸和贸易工作
  两省区都在官方或民间,利用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口岸事务定期会议等方式,增进与各自毗邻国家和地区的友谊,促进了双边关系,为口岸和边贸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云南省“磨憨中老泰国干摆”成为边民互市的一大亮点。
  保持双方边境地区不同层次的互访交流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桂越经贸会晤机制》的基础上,广西的崇左、防城港等市同越南谅山、高平、广宁边境三省建立了定期会晤洽谈机制,每年举办2~4次由各联检部门、税务、工商、技术监督、商务、旅游、交通等部门参加的会晤,及时解决口岸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五)规划工作先行,资金渠道多样化
  两省区口岸的建设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思路进行,所有的口岸联检基础设施建设都有配套的人货分流设施、物流园、查验场地、边贸进出口货物封闭通道等,为边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口岸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各口岸并非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解决。孟连口岸在资金渠道上采取多样化,其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投入3 720万元,中缅合资500万元,直属系统642万元,省级投入1 584万元,市级投入310万元,县级投入553万元。从投资规模和结构看,通过商业化运作,以招商引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口岸建设资金总额的比重接近60%。
  
  四、对西藏口岸建设和发展边贸的几点建议
  云南、广西、西藏都是我国西南边境普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口岸经济同样迫切,又同样面临自有财力不足问题。但是,云南、广西与毗邻国家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而西藏与尼泊尔、印度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借鉴云南、广西的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口岸建设和发展边贸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议组织各边境县领导到内地发达口岸学习口岸建设和边贸发展的经验,为我所用。二是建议口岸所在的县政府积极与内地先进口岸城市加强交流和往来,学习内地口岸的先进经验,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双方口岸发展。三是建议各口岸县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发展当地经济和增加边民收入的角度,用足、用好、用活中央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边民互市贸易,在确保边境安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西藏边境开放程度。四是建议通过自治区口岸建设和边境贸易管理领导小组开展各口岸联检部门赴内地先进口岸学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定期组织各口岸管理人员到内地口岸学习和培训,加强对口岸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积极向中央申请对口岸和边境地区的资金、项目支持
  从勐康口岸建设情况看,已到位的口岸建设资金3 936.6万元中,县级承担2 033.6万元(包括拨款210.05万元和借款1 823.55万元),而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2 000余万元,因此实属边境地方政府财力所难以胜任。西部边境地区普遍属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比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却承担着边境地区的领土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等重任,需要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三)口岸建设与发展边贸要双边互动,统筹规划
  一方面,要结合西藏情况,进一步寻找并扩大双边经济互补性,积极推动中尼、中印签订口岸对等开放双边协定。通过外交层面推动中尼、中印两国签订口岸对等开放协定,为口岸的开放和发展奠定政策基础。西藏各口岸县应创造主、客观条件,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交流往来,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将与口岸配套的物流园区、海关查验区、产品交易区(包括边贸市场)等各功能区及其必要的配套设施列入口岸规划之中,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以免除后期征地拆迁等障碍,防止重复建设,从而加快口岸建设速度。
  (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多方筹集口岸建设资金
  从调研情况看,口岸建设的各组成项目可以按照经济属性分解为政府承担与市场解决两部分。总体上看,相对于内地而言,西藏区域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在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切实承担起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口岸和边贸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区外资本的投入,为西藏口岸建设和边贸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五)整合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职能,加大对口岸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边贸环境
  为支持口岸经济发展,自治区财政设立了口岸专项资金,用于口岸建设与发展的扶持、补贴。中央财政也安排了大量用于支持口岸建设和外经贸发展的资金,包括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贸增长专项等资金。各项财政资金呈现散小交叉状态,难以形成政策合力。应当积极整合中央与地方的各项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和口岸专项资金,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以尽可能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