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校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在规范中小学校财务行为、增强会计资料的通用性、可比性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新的会计报表对过去旧报表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体现出很多优点,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就此问题,笔者作了一些探究,浅陋之见,望与同行商磋。
一、学校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格式及其利弊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中小学校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支情况的报表,是一种静态时点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全面了解中小学校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它是中小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报表。
(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目前,中小学校的资产负债表采用的格式有两种——月报和年报。月报由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及净资产五项会计要素组成,并分资产部类和负债部类列示,资产部类反映资产、支出,负债部类反映负债、净资产、收入。年报由资产、负债、净资产三项会计要素组成,类似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负债表的利弊
1、资产负债表的优点
①报表简单、通用、直观,使人一看月报就可以了解本月全校各类资金情况。
②将预算内外报表进行合二为一,统一报表,使年终编制报表时不用将预算内外有关的数字相互衔接,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汇总报表也变得非常简单。
③ 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满足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债权人和投资者等单位和个人的需要。
2、资产负债表的不足之处
首先,月报分“资产部类”和“负债部类”,而“资产部类”包含了“支出类”,“负债部类”包含了“收入类”,显然与其名称不符。
其次,月报中收入、支出项目反映的是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支的累计数,而一般资产负债项目应反映单位在某一时日的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数额。该表把资金存在形态与变化过程相加,使时点数与时期数、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信息紊乱。
其次,月报设计不符合资产负债表三大会计要素构成的要求,造成了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相混淆。
此外,同时采用两种表格的资产负债表,不仅不符合财务报表明晰性和通用性的原则,而且不利于单位编报,使得财务工作信息重复。
二、 改进建议
笔者认为中小学校的“资产负债表”采用年报一种格式即可,取消收入与支出类科目,收入支出情况另有收入支出表反映。但如果简单采用年报的形式,就存在着月末编制报表时对收入和支出科目余额如何处理的问题,因为收入、支出账户为年结账户,平时月末余额是不结转的,只有在年末时才结转至“事业结余”或“勤工俭学结余”科目,因此平时月末采用年报的形式,报表的平衡关系就难以处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人认为可以参照企业会计的做法。
企业会计在结转“本年利润”(相当于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的“勤工俭学结余”和“事业结余”)时,采用账结法和表结法。采用“表结”办法,每月结账时,损益类各账户的余额不需要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只要结出各损益类账户的本年累计余额,就可以根据这些余额,逐项填入“损益表”,通过“损益表”计算出从年初到本月末止的本年累计利润,只有到年度终了进行年度决算时,才用“账结”法将损益类账户的全年累计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根据这一办法,中小学校的资产负债表采用年报的形式,平时在月末处理会计报表时,先用表结法(可以采用收入支出总表的格式,如下表)计算出勤工俭学收、支累计数和结余、以及除勤工俭学收支外的其他收、支累计数和结余,分别把勤工俭学收支结余和其他收支结余填入资产负债表内的“勤工俭学结余”和“事业结余”科目。经过这样处理,平时月末的资产负债表就显得非常简洁,中小学校的资产、负债与权益一目了然,体现了会计报表的明晰性和通用性原则。年度终了进行决算时,用账结法把勤工俭学收支账户的全年累计余额转入“勤工俭学结余”账户,把其他收支账户的全年累计余额转入
收入支出总表
编制单位:××学校 200×年××月 单位:元
“事业结余”账户,“勤工俭学”账户和“事业结余”账户集中反映本年的全年结余及其构成情况,再把两结余账户转入“结余分配”账户进行分配和结转。这样,年报和月报的格式统一了,有利于中小学校报表的编制,避免了财务工作信息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