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借贷期望利率因素分析
��一、引言
研究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我国农村,在家庭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储蓄行为还不是很常见,而且农户很难从如农村信用社及农业银行等正规的贷款机构得到贷款的情况下,则会出现萨克斯所定义的“受流动性约束的家庭”的情况。
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户进行小额贷款的利率较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户收入波动大,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较高。第二,对于金融机构发放每笔贷款的成本相对固定,而农户借款较少,银行收入成本比小。第三,存在借贷的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低收入家庭如果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则不会考虑太多利率因素,收入相对不稳定的家庭能接受的利率也会有增高。林毅夫也提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事前逆向选择及事后道德风险为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广泛存在提供了条件。
本文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数据的全面和权威。本问所数据样本大,分布广,比较有代表性。第二,目前的文献很少从农户的角度出发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户能够接受的利率水平,而本文考虑了那些有借贷需求而没有实际借贷的情况。同时在回归模型加入了农户家庭环境、居住环境、当地金融环境等要素进行研究。
��二、数据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委托国家统计局调查取得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样本总量为 20000个农村住户 ,每个抽中省(区)各调查 2000户。完成本研究所采用的处理软件是stata11。
(二)数据描述
表格1是在调整了数据后的我国中东西部的平均利率,我们从可以看到对于全国不同地区来说,每种需求可以被接受的最高利率差异较大。对于东部的城市来说,能接受的平均利率比中部小的原因可能是在东部民间借贷比较普遍,农户自身能接受到的贷款途径较广,在东部江浙一带更是常见一种“万元会”来提供借款。而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来说,能接受的最高利率则是三者中最低的。
表格1 全国各地贷款利率均值及标准差
省份看病
孩子上学建房归还贷款
东部8.58
7.71
7.17
7.64中部10.19
8.867.958.01
西部8.62
7.326.677.02平均9.41
8.177.427.65
从上图中可知,看病用途能被接受的利率相比其他用途是最高的,这是因为看病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刚性,很难调节。送孩子上学在大部分地区中处于第二位的水平,可以看出农户对教育的投资比较重视。
��三、计量模型
在本文中所用的计量方法为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rdinary linear model)。模型形式如下:
�y�i=α+∑�iβx��ij�+μ�i�
�y�表示不同需求借款时能接受的最高利率,�i�表示不同的自变量。脚标i表示不同个体,脚标j表示不同的自变量。
具体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况如下表:
��四、回归结果
表格2为根据数据及模型做出的回归结果。家庭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以及劳动力最高受教育程度对可接受的月利率影响不显著,其余变量都对家庭可接受最高月利率有显著影响。
从上表可看出家庭人口不显著,但有正影响。在其他显著的影响因素中,随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和家庭中外出劳务工作者的比例,对能接受的利率水平有负影响。可能的解释为:外出工作者增多,家庭得到补助多,愿意为借款付出的成本也就减少,同时该结果也证明了陈鹏在其研究中发现打工者收入是农户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活动资金支持的替代因素的结论。
虽然到最近正规金融机构的时间对能接受的利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但在数值上很小。不管农户是有过无息借款还是有过有息借款,对能接受的利率都有显著的正影响。
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加快国内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国际竞争能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2.大力发挥我国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优势
我国银行具有本土化优势,如分支机构覆盖面广、客户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市场的提前占有等。因此,我国银行应发挥优势升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持续在人民币业务上的主导地位。
3.以盈利为核心,拓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是构成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三大支柱,其中,中间业务由于其高昂的附加值,其收益远远高出负债和资产业务。国内商业银行应主动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业务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深化国内银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意识到单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弊端,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制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以充分发挥银行本身的比较优势。同时,要逐步推动国内银行运作的市场化经营,使国内银行业能够在一个自由的金融市场上去适应,去发展。积蓄银行业应对市场经济变革的能量,激发创新能力。
深化运行机制,要逐步实行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随着混业经营的实现,能够使得各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我国金融系统内的资源利用率,而且通过分散单一业务的经营风险,分散金融机构所面对的风险,并通过规模化经营增加金融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所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国内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等各方面的完善,从而使我国银行业平稳的完成这样一个过度,增强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四)为金融人才培养和发展构建平台
金融行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也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作支撑,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较晚,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我国目前已开始着手解决这方面的不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国内应将对人才的引进转为对人才的培养,但要留住人才,就需要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和美好的前景,建立公平公正的业绩评价体系,给优秀员工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深造的机会,其核心就在于给他们提供的在国内发展的动力和信心。所以,在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需要在金融体系内部建立公平公正的平台,给予人才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从而形成良性竞争和相互促进,实现国内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加大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
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需要稳健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应包括统一、高效的监管组织和健全、完整的监管手段。对外银行的监管的具体措施可以有加强非现场的检查和进一步强化现场检查的稽查制度;限定业务经营许可范围;分级管理外资银行等。如此,才能有效地发挥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