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银行转型发展新着力点
��一、中间业务成为银行转型的着力点
1.投资工具增加、存贷利差缩小迫使银行转型,银行卡业务成为突破点
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利息和非息收入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2010年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显示,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29.93%,在所有上市银行中非息收入占比最高,同期最低的是华夏银行,为7.02%。可见利息收入占据收入的主要地位,因此存贷利差成为影响银行盈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投资工具显著增多,股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加之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多居民选择将钱投入房地产、股市、债市等投资领域而不是坐以待毙的将现金存入银行任凭资产价值蒸发。银行的资金来源减少,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进一步减少,导致仅依靠贷款获取收入的银行将面临困境。同时,不断缩小的存贷利差进一步减小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在净利差缩窄的形势倒逼之下,银行不得不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实现由以资产负债业务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不断提升ROE。
用以“零售银行”为发展目标的招行为例,尽管截止2010年,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只有15%左右,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保持着上升趋势。收入结构上,银行卡收入是手续费收入中最稳定,高占比最具持续性的业务。其中,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又占到了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绝大部分。
2.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显著
信用卡收入在我国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平均占比约为20%,因此,每当信用卡业务收入提高10%,就可以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实现2%的增长,发展信用卡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和业务转型意义重大。
根据各大商业银行的年报信息,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该业务作为零售业务的一种,需要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才能盈利,一旦突破了成本和规模的临界点,盈利就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7年和2008年,伴随我国信用卡数量的增长,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陆续扭亏为盈,接下来,发展信用卡业务的目标是扩大盈利。
��二、过去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卡量增长
1.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处于成长期
在经历了代理国外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向发行自主品牌信用卡转型的萌芽期(1979―1993)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开始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初步发展期(1994―2001)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步入了成长期(2002―至今)。
2.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具备进入成熟期的条件
处于成长期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快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等特点。
发卡数量快速增长:在这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大举发展信用卡业务,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大陆的信用卡市场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各家银行“跑马圈地”,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吸引和发展客户。由于信用卡拥有借记卡所不具有的透支功能、信用卡持卡人享受的优惠活动比借记卡多等优势,部分银行卡的新卡申请者被这些功能吸引而成为信用卡申请者。于是信用卡的发展速度开始快速超越借记卡。利用这种“跑马圈地”的发展方式,我国的信用卡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基础。
这一时期,我们不止看到了信用卡在发卡量这一“面”上的增长,在渗透率这一“深”度上,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第二季度,我国银行卡的渗透率仅为23.9%,根据2011上半年的统计结果,这一数据已经接近40%,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二十年。信用卡业务作为发展银行卡业务的重中之重,分享了银行卡渗透率快速提高的硕果。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处于成长期长达9年,根据国外银行的统计,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00-19500元,取均值16250元)时,信用卡将为居民普遍持有。我国的人均GDP在2007年就已经超过20000元,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信用卡业务普遍化的经济基础。
通过将覆盖“面”做广、将业务“线”做深,从粗放的发展方式向精耕细作发展,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3.未来三年,我国信用卡数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用美国运通集团的信用卡数据与我国的情况做了一系列对比。该企业作为美国信用卡业务的龙头企业,其信用卡业务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业务规模大、体系完善。在发卡数量方面,我国银行与运通集团差距悬殊。2010年,运通集团的信用卡累积发行数量为9100万张,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公司的信用卡数量近两年增长不明显,总量基本上保持在9000万张的水平。相比我国信用卡的发行,发卡量最大的工商银行在2010年累积发卡数仅为6366万张,除了农、中、建、招外,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卡量与工行的数据悬殊。再考虑到人口方面的因素,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为13.4亿,是同期美国人口(3.09亿)的4倍多;其中,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有能力使用信用卡的人数远远多于美国,但发卡量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这表明未来我国的信用卡数量存在高于美国信用卡数量增长的市场空间。
在经济环境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发卡量保持稳定增速是处于成熟期的信用卡市场的一大特征。我国信用卡在未来三年将逐步步入成熟期:这一阶段,信用卡的发卡量将告别成长期的高速增长,进入稳中略升的时代。
��三、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利息+非息
1.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变
在信用卡发展之初,银行专注于发展用户而非急于获取利润,因此,在用户基础建成、“跑马圈地”时代告终之际,银行下一个目标就是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根据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数据,招行、浦发、中心的信用卡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分别为6.55%、5.73%、3.12%;利润上看,光大和兴业的信用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3%和1.26%。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占比较低,对利润的贡献较小。未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目标变为深耕这部分业务,增加单卡收入,加大信用卡对利润的贡献。
2.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利息收入+非息收入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利息收入即通过信用卡贷款获得的贷款利息,通俗的讲就是信用卡透支后银行向用户收取的逾期还款利息;非息收入是指除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其中,利息收入是信用卡业务的传统收入,但这部分不同于银行存款,它收取的是循环利息;非息收入则是具有信用卡特色的收入。
由于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信用卡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因素,美国人也比较乐于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截止2011年7月,美国人信用卡贷款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已经达到8.89%,而中国同期的数据仅有4.63%。这说明我国信用卡的利息收入还有发展空间,加大信用卡贷款可以增加这部分收入。
我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与运通集团的存在差异:非息收入一直是运通集团信用卡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其信用卡业务的非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一直在80%以上,远远超过利息收入的占比;而我国上市银行,如招行,其数据显示,尽管非息收入略多于利息收入,但相差不大。非息收入具有资本占用少、成本收入比低的优点,大力发展非息收入是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四、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
在看到我国信用卡业务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不能否认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不足的改进将会使得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得更好。
1.开卡成本少导致活卡率低
为了增加发卡量,扩大用户基础,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信用卡的开卡成本基本上由开户行承担,用户申请信用卡的成本很低,这直接助长了用户办卡但不开卡的现象,信用卡的活卡率低。从招商银行信用卡发展情况看来,08年以来信用卡的活卡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已经降到了刚刚超过50%的水平。
2.细分市场、信用卡多样化的形式多于实质
为了扩大用户基础,针对异质性的客户需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了适合该人群的信用卡,如根据收入状况及金融意识,招商银行推出了大众消费卡和金融理财卡;根据年龄推出了Young卡等等。
细分用户后,银行可以针对这一持卡人群推出更加有吸引力的优惠和活动。细分举措看似将用户细分做的很到位,但实际上存在水平细分过度、垂直细分不强、产品推广上异质性不足等问题。
细分过度导致每种类别的信用卡适合的人群有限,相比之下推广成本过高,盈利能力不强。同时,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同时与多家知名连锁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合作发行联名卡,却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度挖掘。
3.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潜在的信用风险大
与国外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相比,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是我国信用卡市场最薄弱的地方,也没有高素质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介入。银行自身的个人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控制无法很好的满足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潜在的信用风险很大。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信用卡发卡前的审贷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发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防止不良贷款,有利于银行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
除了上述个人层面的信用卡风险,信用卡还存在来自商家和第三方的风险。例如不法商家利用网络手段散播虚假消息引诱消费者提交支付信息,商家借此牟利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虽然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银行未来盈利贡献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在我国信用卡发展早期,银行基本上都以发行量作为第一目标,执行了多种优惠政策,对质的要求不够,这使得信用卡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通过改进这些问题,我国信用卡业务将对银行业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