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难点问题
在当前情况下,尤其是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造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表现的更加复杂,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其难点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经济格局研究,特别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研究意义重大。对此,我们必须明确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不断探索,寻求科学有效的方式及方法予以解决。
��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问题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开始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也出台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一来,虽然确定了经济的增长,但这种模式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和负面作用。因为,在这种货币政策下,出现了投资以及建设的重复,而且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间的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开始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力加强投资建设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产能的过剩。与此同时,在“保增长”的要求下,一些地方部门也在进行盲目的投资,并进行大量的重复建设,这也就进一步的造成了产能的过剩。盲目加大投资力度,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通过投资增长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由此导致各个地方过度投资、恶性竞争及产能扩张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而在这种生产的要求下,必然的导致对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扬,进而出现通货膨胀。因此,在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投资,这样也使得今后经济的发展空间缩小,同时因为大量资产的投资,也极易造成市场上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而且加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逐渐减小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必然的要求着我们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于优化升级。对于宏观经济来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对于以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要予以摒弃。尤其是一些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投人、低效益”的发展轨道。在生产成本日益上涨的情况下,我们必然要选择集约化的生产道路,而不能单纯的依靠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的发展,要实现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也将开始重新的布局,这样一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迫使着我们加强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因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我们的产业和市场划分也表现为更加激烈的状态。所以,企业正在寻求新的科技和产业优势,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改变以往单纯依靠人力的发展路线,由此一来,也将导致我国的就业出现压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之间出现矛盾。这是当前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协调好的重点问题。
��三、扩内需与供给增加及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问题
对于经济的增长来说,必然要不断的扩大内需,因为只有消费,才会带动各项生产的开展进行,进而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出口交易开始减少,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我们经济增长的放缓,同时造成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在对外贸易缩减的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的扩大投资和国内消费,这是当前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当前加大投资促进生产的办法,主要是生产需求,其带来的消费需求则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持续拉动内需。同时,随着投资的增加也将转化为生产能力,即又形成供给,将进一步加大供求结构失衡,供需矛盾加深。所以,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来说,只有消费和内需才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但是,在我们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却有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就形成了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因此其消费能力也相对较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投资来带动,这种情况下,以政府为主体的大规模投资,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甚至导致积累和消费的失衡。而且,在收入的分配上,大多数的分配是倾向于国家以及企业的,而居民的收入增长则相对缓慢,消费能力自然不足。尤其是对于消费主体庞大的城乡居民来说,其收入的增长是缓慢的,因此消费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加大的内需,进而使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这样一来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消费信心的不足,进而限制了消费的增长,有钱但不敢花的现象表现的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持久稳步增长是需要内需带动的,但是如何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这是我们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点。
��四、产业布局的转移造成环境的压力增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对于幅员辽阔的地理来说,西部就是一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人口众多,加快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对于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及市场开拓有利于带动内部需求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产业的转移也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为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相对脆弱的,而随着一些重工业及制造业的转移,对于当地资源的开发加剧,如何科学的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是我们当前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西部的生态环境、江河水质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所以,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将会给西部原本就相对脆弱的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出现恶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强行推引一系列污染严重,自然消耗大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将会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转移过程中,西部虽然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区域,其可以很好的依靠自身的资源以及劳动力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转移的顺利开展,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产业结构转移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对环境的管理,要走人与资源和谐发展的道路,并且要避免不科学合理的经济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大控制要点,同时也是难点和必须要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