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小企业迅猛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截止2009年底,小企业数量共393074个,全国占比90.5%;工业总产值共213125亿元,全国占比38.9%;从业人员年平均6787.6万人,全国占比45.3%。可以看出,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活跃市场、扩大继业、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从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政策,中央、各级政府和各部委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小企业发展。
目前的很多研究和政策都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而其实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金融需求、经营管理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根据我国统计局2003年颁布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差别还是很大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的较大程度的满足,但是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融资环境与中型企业比较处于劣势。
这表明,目前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体系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使得联结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渠道无法有效打通,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所以如何才能使哪些真正需要外源融资的小型企业有效地从合法渠道获得所属资金则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小企业融资特点与困境分析
以下就融资方小企业和投资方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我国小企业融资环境普遍存在的特点与困境:
(一)融资方小企业主要特点
1、企业信息不透明
与成熟的大企业比较,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信息不透明。小企业由于其大部分信息都是内部的,对外不公开,通过普通渠道难以获得,从而提高了其融资成本。
2、抵押品缺乏
由于小企业普遍规模小,缺乏可作抵押品的实物资产,所以抵押品的缺乏导致很多小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顺利融资。
3、制度性障碍存在
虽然我国在近几年对于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融资扶持政策,但是就当前融资环境来言,但其的商业环境、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形式还是阻碍着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小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依旧存在。
(二)投资方主要特点
1、正规融资渠道单一
改革开发之后,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融资方式多样化,形成了银行、信托、合作社、证券等一系列的融资渠道。但对于小企业来说,直接融资渠道整体资金规模还很小,覆盖企业面也偏窄。所以当前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留存收益,当前主要的外部融资还是来源于银行信贷。
2、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改革开发后30多年内,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但金融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金融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掌握着2/3左右的存款和贷款资源。大型银行的业务侧重点主要还是大型企业,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则相对比较谨慎,无法满足小企业的需求。
3、缺乏小企业独立信用评级机制
当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用信用评级方式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等级高的企业较容易获得贷款。但由于小企业有资本少、成立时间短、财务不完善、管理不透明、经营不稳定等问题,所以如果机械的把针对大企业的一套评级办法套用在小企业上,则会对小企业融资的获得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很多优质的小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4、小企业融资难与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并存
从最近几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现状分析,近10年来,我国存款增速基本大于贷款增速,贷款占存款比例不断缩小,流通性过剩,货币超发。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贷款占存款比例从0.78一直下滑到0.67,大量资金缺乏有效利用而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从0.094一直下滑到0.046,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普遍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出现了银行流动性过剩与小企业贷款难并存的现象。
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信贷资源不足。目前存在的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问题是由于现有的信用支持体系、信贷政策及银行与企业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二、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从上述我国小企业融资特点及现在面临的困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小企业融资困境从矛盾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用困境的表现,是资本方与融资方之间的非对称信息问题所造成的,而不是单纯的货币供应量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所以我们就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问题。
从融资主体中国小企业来看,目前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底子薄、技术落后,经营变数大,信息不透明、内部管理粗放,持续经营能力不够等问题。所以从银行角度来看,小企业比大型企业信息更不透明,企业破产风险更大,所以造成“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的出现,对小企业融资带来不利影响。
投资方银行作为市场化的投资方,由于无法获得准确反映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为维护其利益,不愿意多发生或者不愿意发生放贷行为,从而造成资金无法增值风险;融资方小企业骗贷或损人利己的融资行为,从而更加剧了资金供给不足。从宏观上来看,也就造成了资金流动性过剩与小企业融资困境共存的现象。
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投资方行为分析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投资方主要采取信息搜寻及信息甄别行动来缓解融资困境。
由于在融资过程中,投资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所以其通过采取信息搜寻的方式来缓解在非对称信息的不利程度,维护自身利益。对于我国小企业来分析,由于小企业成长的特殊性,导致其企业信息有社会关系化和区域化的特点,无法有效的向外传递;企业信息可以低成本的被社会关系网内的投资人获取,而外部投资人则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获得。所以导致在目前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由大银行控制局面下,小企业融资规模和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对于民营小银行来说,由于面临大银行的竞争,大企业大都已被大银行瓜分,所以小银行更愿意为小企业服务。小银行的经营范围一般都有区域性,其员工也大都也集中经营区域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小企业经营者个人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使得小银行能够以低成本降低非对称信息的程度,缓解小企业融资困境。
除了信息搜寻外,投资方还通过信息甄别措施来缓解融资过程中的非对称信息程度。根据我国银行融资情况来看,银行主要通过抵押、担保作为信息甄别的手段。由于我国小企业大都有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的特点,无法满足投资方的抵押要求,并且其经营风险一般都较高,也很难获得第三方担保。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当投资人从风险和利率两方面综合考虑时,会存在一部分融资方即使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也无法获得贷款的情况发生,也就是信贷配给的情况。
可以看出,银行作为投资方,不能光凭某一种方法或手段来判断企业的融资风险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要把信息甄别和信息搜寻两种方式结合适用,这样才能够让资金流入到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满足企业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
四、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融资方行为分析
在融资过程的信息传递博弈中,作为融资方的小企业先行动向投资方发出信号,信号可以是真实信息,也可以是虚假信息,传递内容包括抵押、担保、项目盈利预期、可行性报告、企业所需要的信贷规模及利率等信息。投资方受到这些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检验,并选择合适的信贷方案,包括贷款利率、担保、抵押、期限等内容提供给融资方。
对于我国目前的小企业来说,由于其破产成本很低,所以在融资行为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一并作用的情况下,小企业希望融资成本越低越好,而融资量越多越好。并且由于小型企业大部分都存在产权不明晰,家庭经营,治理透明度较差的问题。就算小企业能够提供抵押物,但其破产而遭到清算时,对抵押物的实际清算执行也面临很大困难,对于融资方经营者来言也是无足轻重的。并且由于小企业靠自身的能力很难获得担保,所以难以向投资方来传递这部分信息。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某些非市场化的不当政府扶持政策下,当这些担保人的非理性行为发生时,又会使小企业较容易获得信贷担保,为其向投资方传递虚假信息提供了方便,使得银行难以通过其担保行为来判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造成了小企业的信息传递行为失效。
五、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解决思路
要缓解我国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这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以下就从非市场角度的政府行为、以及市场角度的企业行为等多个方面着手来探讨解决思路。
(一)政府支持
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在我国小企业融资领域,由于存在融资双方非对称信息问题,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存在小企业得不到贷款与商业银行惜贷现象并存的问题。纯粹通过市场手段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政府行为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国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向小企业倾斜,主要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从财政税收方面:
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最好的资金来源是内源融资。所以要从政策上适当对处于初步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者补贴政策,使得小企业能够有更多的钱来投入生产,加快企业成长速度。所以建议政府扩大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并对创新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寄予更大的税收优惠,同时加快“费改税”的步伐,清理各类对小企业的收费项目,实实在在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从间接信贷支持方面:
政府要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发放贷款,并且允许部分合适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门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同时应该适当放宽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参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并且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对小企业实施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补偿。政府要支持发展草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专门的中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
三是从直接融资支持方面:
在债权融资方面,政府需要支持小企业发行企业债来解决融资难问题。按照现有评级体系,存在一批有高增值前景但评级不高,无法从主渠道发行债券的创新小企业。如果能够有一个为这些小企业单独设立债券发行渠道,放宽风险和收益限制,让这些企业可以发行债券,并通过投资者风险教育和设立风险保障基金,同样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一方面也可以让投资者从小企业的高增长中获利。
在股权融资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总结中小板和创业板这几年的经验,完善一级和二级市场建设,支持小型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建立完善的二板市场来拓宽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是从信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政府要加快政策性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制度规范的小企业信用保障体系。建立小企业信用档案,通过把企业负责人个人信用和小企业信用相挂钩的方式,加强债务的硬约束,防范小企业风险。对于诚信好的小企业重点扶持,实施政策优惠。加大对于担保基金的财政投入,扩大政策性贷款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小企业有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社区型小银行关系型信贷
在我国目前的大环境下,发展社区型小银行有助于打破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当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从事小企业贷款业务时,小银行则更愿意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有助于缓解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在信息成本方面,小银行一般内部组织结构简单,管理较灵活,代理问题成本比大银行要小。而在关系型信贷理论中,第一线的基础客户经理往往掌握着至关重要的软信息,如果要经过层层代理,会使信息在传递中发生消耗或扭曲,同时增加了代理成本,所以大银行一般不愿意为小银行放贷,而小银行则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扁平管理、灵活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促进其更好的为小企业服务。
我国目前也有很多小银行,但是部分银行未能真正服务于小企业,所以对于我国发展社区型小银行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一是考虑充分引入社会资本来建设社区型小银行,弱化或消除小银行的国有成分,并且要具有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从而建立小银行现代化、市场化的治理机制,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对于小企业融资服务质量。
二是重点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的小银行。发展专业化银行,可以避免与大型商业银行全面竞争,而专注大型商业银行较为薄弱的小企业信贷方面,并实施区域化方针,进入中小城市和县城,加强与小企业的直接沟通和交流,方便小企业信息的收集,这样又可以降低信贷风险,又便于业务的拓展。
三是适当下发信贷审批权,关系型信贷依赖于小企业的软信息,而对于小银行的客户经理或一线团队,由于其与小企业长期打交道,较容易获取这些信息,所以适当下发信贷审批权,则有利于提高放贷效率,降低代理成本。
所以,我国需要通过构建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跨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型社区银行在内的多层次的信贷供给体系,通过中小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来实现“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
六、结论
小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状来看,目前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而目前对于小企业发展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本文有针对性对货币超发下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政府和关系型信贷两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提倡政府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法律、政策、资金、人力、税收等方面全面加强对小企业的扶持,并通过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制度规范的小企业信用保障体系,控制和降低对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并且强化政府的法律及监管机制,以解决滥用权利和介入成本过高的问题。
第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企业融资,建立专业化社区化的小银行,提高银行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逐步开发金融信贷市场,通过关系型信贷方式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