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边缘借款人的融资状况探析

边缘借款人 融资 贷款动机
  引言
  近年来, “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工作议程中的重中之重,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阻碍就是农村经济的滞后性。“农户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边远地区及城乡边缘地区的金融排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根据2011年7月份针对湘西自治州部分县农户融资状况的调研,分析当前农户的融资状况及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对金融普惠政策提出可行建议。
  一、调查样本说明
  (一)问卷的发放回收状况
  本次调查抽取了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两个县城的代表乡镇,分别是保靖县M镇和花垣县H镇(花垣县为全国百强县,保靖县为全国贫困县),调研时间为期5天,在每个乡镇抽取了农户100户,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
  (二)所调查县域的经济状况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了代表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两个层次的县城,力求能够代表反映湘西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使调查分析具有代表性。
  (三)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87个样本农户家庭中,农户家庭规模最大的为10人,最少3人,平均每户5人。调查的家庭总人口为923中,劳动力人口为807人,占比87.4%,户均劳动力人口为4人。可见,其劳动力规模是比较适中的。在调查的总人口中发现,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高中、职高或中专学历及以下学历居多,共有745人,占比80.7%。调查发现,农户主要从事的职业是种植业,有96户,占比51.3%,也有相当部分外出务工,共52户,占比27.8%,而就地企业务工的共27户,占比14.4%。家庭年均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的共78户,占比41.7%,而且这部分群体收入来源极其单一,年均收入在5到10万元及以上的共37户,占比19.8%,这部分群体收入来源主要是生产性,投资性收入。
  二、样本农户融资行为特点
  (一)农户的贷款动机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户的贷款动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收到的187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得到的数据是:信贷用于生活性用途比例较大,包括子女教育经费(40 .6% ) 所占的比重最大,建房(14 .8% ) , 支付医疗费用(7 .5% ) , 最后则是日常生活支出(12.8% )。同时,只有46户农户表示将贷款用于经商办厂等生产性用途,所占比例较小, 仅为24.6%,由此可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户的生活性借款规模远远大于生产性借款规模。
  (二)农户的贷款需求
  在187个样本农户中,最近两年,有156户曾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占比83.4%,由此可知大部分农户贷款需求比较旺盛。借款额度在5000到2万的有103户,占比55.1%,借款额度在5万到10万及以上有45户,占比24.1%,可见,农户融资额度以小额信贷为主。
  在所调查的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中,选择的融资期限一般在6个月到1年, 1年以内的占到80%以上,平均期限在11个月,可知农户贷款的期限较短,基本上为短期贷款。
  (三)农户的借款渠道
  通过对问卷信息进行整理,我们得到了农户借款渠道的一般先后顺序,近70%的农户的选择顺序是:1、民间金融2、农村信用社3、邮政储蓄银行4、银行,当面临资金缺口,有109户农户表示曾经民间金融借款,这其中90%的受访者的首选借款渠道是“向亲友借钱”。
  由上表可知,保靖县农户参与民间借贷现象较为突出,因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程度均不及花垣县,生产性投资也较少。可见,农户参与民间借贷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三、农户对金融服务的评价
  (一)对金融机构的态度
  调查发现,有31户农户对金融机构态度评价是很好,占比16.6%,大部分评价为一般或较差,占比60.8%。52.3%的农户认为借款利率“一般”和“低”,在其可接受的范围,可见,农户对贷款利率水平持满意态度。但是将近80.7%的农户认为贷款需求在当地信用社或银行不能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
  (二)对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
  在187个样本农户中,有112户农户表示不了解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占比59.9%,类似比例的样本农户表示从没听说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
  (三)农户排斥金融服务的因素
  通过以上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农户对金融服务存在着一种自我排斥的现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对排斥金融服务的因素进行选择,通过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相当高比例的农户认为:信用社为贷款者设置的限制条件多,手续繁琐,这一比例达到了68.5%。多数信用社均规定:需要有效资产抵押或者找到合格担保人,以降低信用风险,但无形中抬高了农户贷款的门槛。超过85%的农户希望能以信用担保的方式获取贷款。18.3%调查者认为贷款交易比较黑暗,需托关系,这反映了农户对“走后门”社会现象的反感,很多农户因为没有关系而被拒之门外,另外有13.2%的农户表示金融机构服务态度过差。一般来说,服务网点的数量和距离并不构成农户贷款的障碍。
  四、“边缘借款人”去边缘化的应对措施
  (一)适当降低限制条件,促进审批途径的透明化
  调查发现,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严格的限制条件是制约他们贷款的最大原因,因此适当降低贷款条件将有效地提升农户的贷款积极性。同时,小额信贷应本着为民服务的理念,从农民的切实困难出发,要使这些边缘借款人慢慢从边缘走入中心。其次,简化贷款手续,制定透明的审批流程,简化人情因素,让农户感受到公正,公平的贷款理念。
  (二)加大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
  传统的亲友借贷观念根深蒂固,要促进小额信贷的蓬勃发展,基层政府,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小额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深化小额信贷贷款意识,使农民能切身感受到这些金融政策为带来的益处,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三)金融机制的创新
  偏远地区的金融网点不足,而且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可以利用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人脉,地缘等社会资源,适当开展农民合作社,联保贷款等资金互助的组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