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的财务分析预警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也让企业困扰。化工类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可能不仅需要在数学模型上的说明,更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探讨。Pest分析中 P(Political System)政治; E(Economic)经济; S(Social)社会;T(Technological)技术等因素或多或少的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企业要想更加完善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更加准确地为企业做出预测。
  关键词:化工类上市公司 pest分析 财务风险
  一、引言
  随着全球竞争事态愈演愈烈,我国市场的逐步完善。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其他中小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稳步进行中,都在不断地强化着公司的各个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运营机制、财务机制、人力机制、技术管理机制等,而风险存在于各种机制中。这种风险犹如病毒伴随着公司的成长,如何预警与防范已经成为世界型难题。近年财务危机(即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外的有1966年Beaver的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1968年Altman的Z计分模型;1977年Altman,Haldeman &Narayanan的ZETA模型;1977年Martin的逻辑回归分析法;1980年Ohlson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1993年Fant 和Coast的神经网络模型。国内的有1996年周首华等人对Altman的Z计分模型的扩展;1999年陈静等的二类多远判别函数;2001年吴世农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不论是理论上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分析还是在模型上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分析,都很少考虑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现代财务危机预警是一种通过数据模型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来对现在企业进行分析预警的方法。本文所用的理论分析法为pest分析法。所谓pest分析法,就是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P(Political System)代表政治、E(Economic)代表经济、S(Social)代表社会、T(Technological)代表技术。通常在分析一个公司、企业所处的背景时,都是通过该分析法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由于如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在对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上只靠一些财务数据很难真实地反映公司是否处在财务风险阶段,也很难通过这些已有历史数据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常常是一些文章通过财务危机预警模式分析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而只能进行事后的评估,现代财务危机预警暂时是一种构想,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运用。本文试图着重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不论使用那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其最终的分析结果都有或多或少的偏差,本文试图尽量降低这种偏差,这就需要进行双向分析,不仅对公司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系统的模型分析,而且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分析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或者其他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简单的说,模型经过定量分析,得出初步的健康与风险公司;将两种类型的公司分别进行企业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筛选出伪健康与伪风险公司,结合初步结论,重分类确定最终结果。本文主要通过pest分析法对化工类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得出防范措施。化工行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截止至2011年3月,沪深A股化工类上市公司已达221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为20.37%,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6173亿元攀升到了42746亿元。从2010年至今,虽然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但我国化工行业还是出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化工行业表现突出加上其在上市公司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度会比往年要有所提高。过去的几年以及今年的市场情形来看,化工行业仍然可以用大起大落这个词来形容。该行业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但也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市场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财务风险是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值得注意的风险。因此,研究化工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十分必要。
  二、化工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1)政治环境。所谓政治环境是指大到各个行业,小到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企业的发展除了受我国政治制度的约束外,还要受到国内政治环境和国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法律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将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也归为政治环境这一类。法律环境主要是法律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结构、法律设施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让中国夺得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但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副产品会一定程度上违背相关法律对市场的严格要求,法律有效地监管和约束着市场的动态,也悄无声息的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风险。(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物资资源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经济的过快增长主要表现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对于中国政府调增房贷利率、周边环境物价的非正常上涨,国际经济形势紧张,使得上市公司增长出现放缓现象,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居民生活水平发展速度,政府随后又采取的宏观调整措施包括税率、利率等的变动,使得整个市场的经济循环进入一种不良循环状态。势必会影响上市公司企业的顺利发展。经济环境还包括市场竞争环境和资源环境,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状况,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市场环境是指影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在金融危机后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一定程度稳定了中国的市场环境,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发生连续特大灾害对中国的市场环境造成了影响,成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企业发展需要融入市场,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又无法让企业家们掉以轻心。资源环境的产生是由人们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对认识的一种深化,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因子。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资源环境更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靠着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不胜枚举,企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可分割,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之一。(3)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人口状况、文化传统、教育程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接受这些准则作为行动的指南。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最主要的是它能够极大地影响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和消费。特别是外贸出口产品,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进出口交易时很频繁的,这势必会加重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且间接地反映到财务数据上。(4)技术环境。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再向从前一样追求量得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还要科学技术来撑腰。科技的发展,可以迅速缩短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也加大了生产的增长。如今的电子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都不断地改造着传统产业,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等随着新技术的产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带动了新兴产业建立和发展。但是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给市场经济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众多的上市公司是新技术的领头羊,也担负着大部分的风险。   (二)化工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外部环境pest分析 化工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分析如下:(1)化工类上市公司的政治环境。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可以说是正在向间接管理转变。对于目前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局势,国家的调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市企业的发展。首先,国际政治局势不算良好,刚刚经历过经济危机的袭击,截止到2011年5月9日国际油价三地变化率虽有小幅回落,却仍高达6.77%(李玉伦,2011),政府是否调整油价受到了国际油价涨跌不明的影响,虽然有起有落,但整体趋势还是在上涨,对化工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总体来说是上游受益下游累,原油价格上涨带动原料价格上涨,以煤或天然气为燃料的行业则受益,纯碱烧碱行业不受影响,以石油为原料的行业则受负面影响。其次,政府对于中国的重头行业(化工行业)也重点关注,降解塑料产业、医药产业、涂料产业、农化、石油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投入1000亿加大力度扶持十二五精细化工行业。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化工行业的走势仍处于上升阶段,政府扶持会对化工上市公司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政府免税,但关键在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结构调整,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大力推进新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将政府对化工行业的投资发挥最大效用。 再次,中国的法律环境正在逐步的完善中,2008年起,中国的《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反垄断法对化工行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对居高不下的化工原料价格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促进了化工行业的正常发展。欧盟REACH法规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我国的化工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未达到国际水平,对我国化工产品的生产、出口等都有很大的限制。(2)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济环境。除了企业内部的一些财务问题之外,企业外部整个市场、行业的运行也会对化工类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影响。从经济体制上说,我国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环境。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国有化工企业可能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少的。我国还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发展为主的大国,要想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可能不是短暂的时间能够改变的。中国市场近些年的经济不容乐观,经济危机过后,中国从温缓的通货膨胀开始愈演愈烈,物价的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上涨势必对化工企业的产品造成影响,这其中可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再赘述。今年第四次的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恰当的控制了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来说不温不火,化工市场有预期的少幅度下跌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对于市场竞争环境,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化工行业发展的指明灯,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内化工行业要想持续平稳发展,就一定要转型。对于资源环境、环境污染、资源有限一直是困扰化工类企业发展的问题。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明文规定。化工行业所带来的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固定废物污染、土壤污染,而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如果预防不利,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了化工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化工行业发展普遍面临的威胁。(3)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我国仍处于一个工业化国家发展阶段,拥有适宜于化工行业生长的土壤。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来自自然灾害和人们的需求。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自然灾害也让人们尝到了苦头,面对各种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经济损失,化工类企业也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新能源,保护环境,减少人为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化工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2011年全球化工行业年中展望》显示,化工行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将达7.9%。报告显示,人们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会因为产品价格上升而减弱。面对全球经济挑战,人们的需求调节了市场,降低了风险。(4)化工类上市公司的技术环境。从2007年提出节能减排起,我国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提升技术,不论是节能减排技术、定性分析技术还是其他化工技术,2011年,化工行业在转型的同时,增强技术先进性。整体环境稍逊与国际化工,但整体稳步发展,对于化工行业的未来前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的来看,影响化工类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主要涵盖了四个关注点:市场是否萎缩、政府是否扶持、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好坏、企业转型与否。假设对化工类上市公司进行了模型分析并得出了财务健康公司与非健康公司,通过pest分析,抓住以上四个点对公司进行评分,对财务健康公司和非健康公司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得出真正健康与非健康公司,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预测,限于本文篇幅,只提出化工类上市公司外部环境的关注点。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化工类上市公司从2009年至今,整体实力在逐步加强。调整结构,战略转型,各大企业都在努力行动从2010年中央经济会议要求,要把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作为重点进行改革。这也是为了减少或避免企业的一些不必要风险的产生。改变很难,调整很难,但仍需继续。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他的发达国家也有过我国所处的这个阶段,接受其他国家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抓住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壮大企业本身来完善企业的风险机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政策建议 基于化工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自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对化工类企业做出节能减排的决定,4年以来,化工行业一方面要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确实产生了不少现实压力,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但是随着我国市场越来越规范,面对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国内能源消耗高速增长,化工企业在摸索的途中同时看到了机遇。为了降低财务风险,稳步前进,一方面,化工类上市公司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配合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另一方面,努力研发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排污循环体系,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壮大自己来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二,增强员工风险忧患意识,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建立健全职工培训体制,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公司需要在各个环节都有其完备体制,对于员工培训也同样重要,一个公司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员工对工作的认识及自身的能力,导致财务风险的其中一个因素便是人为因素,通过建立员工培训体系可以很好地将该类风险降低,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及应变能力,建立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同时,在选拔和聘用人才时,也要强化经营者及员工的选拔聘用机制,赢在起跑线上。第三,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战略转型,分散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顺应国际形势,灵活应变。我国化工类上市公司被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变得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提高创新能力,这种转变包括:技术创新转变,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很难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良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型技术。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也只是大而不精,化工企业不仅要在研发制造上有专长,还应在营销上下功夫,形成网状价值链的同时分散企业风险。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精良技术,科技型人才,而高效合理科学的知识密集型管理才能让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企业的发展,不只是一朝一夕,各种科学管理的结合才是永恒。如果不能避免的损失,就要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