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对策探析
摘 要:
关键词:
一、“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提出
2011年1月,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首次提出了建设“幸福广东”的概念;2011年10月,广东省政府公布《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系统》,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幸福指标系统,让幸福广东以此“摸得着,看得到”。2012年3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呈报的《率先发展“幸福导向型”新兴产业,构建转型升级新支点》报告获汪洋书记重要批示。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该报告提出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相关内容被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并在附件材料中专门列入了名词解释。
“幸福导向型产业”作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国内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汪洋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个概念随之首次亮相。“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广东的发展实际。近年来,广东在经历了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后,全省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推出的诸多“倒逼”政策,促使越来越多资本、土地、劳动力向更多附加值、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端方向聚集。当前,广东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已经处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拐点,传统的唯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GDP的增加已不能衡量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注重“以人为本”、“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公平”的发展理念日趋浓厚,迫切需要“以人为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
今年的广东省党代会报告淡化GDP数字,消除GDP崇拜,而创造性提出要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现的是在指导观念上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表明广东今后不仅是发展产业,还要在发展中带来物质享受,让老百姓普遍体会到幸福。正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所言,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的构建,将让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见物又见人”。
二、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内涵分析
界定幸福导向型产业内涵是研究幸福导向型产业以及制定幸福导向型产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导向,也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特征,更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外延。根据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幸福导向型产业”是指以满足人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为导向,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主要包括健康服务、智能安全监管、低碳环保、时尚创意、体闲旅游、数字娱乐、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心灵疗伤服务、网络教育以及智慧文化产业等。
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使它不仅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同时还兼具社会学的意义。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只见物不见人”,而幸福导向型产业则要求产业转型升级“既见物又见人”。它从人们现实需求出发,从最低层次的衣食住行需求到精神生活追求,淡化了GDP崇拜,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纠正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错误片面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幸福导向型产业:
第一,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共享式发展。虽然短期内幸福导向型产业所贡献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无法与传统的一些大型产业项目相提并论,但该产业的发展自始至终就非常注重将产业发展成果惠及绝大部分民众,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的“数量”而是生活的“质量”,而绝不是将产业发展高端化、富贵化,让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
第二,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跨越式发展。“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必须摒弃以往片面追求“规模型”或“数量型”的发展思路,科学进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广泛应用网络技术、低碳技术等高新技术,以高品质的幸福需求引领和带动“幸福导向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生态文明式发展。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变迁史表明,建立在旧工业文明和物质经济之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使人类陷入人与自然冲突的严重生态危机。可预计,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必定是能破解这种生态危机、以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一组新兴产业群。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一种走生态文明之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产业。
三、广东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对策建议
幸福导向型产业,既是广东瞄准全球产业革命新趋势、继续争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战略举措,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由之路。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广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产业发展观念
幸福导向型产业是一个全新概念,是幸福社会必不可少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产业,需要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观念。面对全球新的文明转型和产业变革调整,广东必须围绕人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认真考虑人的生存快乐和内在需求,在设计新产品和开发新服务时注入更多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率先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等与重大民生需求密切相关的“幸福导向型”新兴业态。同时,构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不能一步到位,建议广东深入研究幸福导向型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真梳理更能够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抓住真正的市场需求,不能在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过程中蜂拥而上。
2.制定一揽子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建议根据“幸福广东”建设需求,选准最迫切、最需要培育的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攻克,带动产业体系整体突围,并培育和扶持一批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点企业和示范基地。同时,围绕健康服务、低碳环保、时尚创意、体闲旅游、数字娱乐等幸福导向型产业重点领域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重点对惠及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点产业集聚园区予以一定的税费返还和贴息资助,形成政策叠加倍增效应,推动“幸福导向型”产业成为广东经济的新增长极。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包括出台“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等八项行动计划,并将专门制定出台“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
3.着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建议广东大力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协同创新,不断集聚各类优势创新资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推动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制定实施幸福导向型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着力点,集中力量开展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螺旋融合,协同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同时,建议广东从“民生幸福”角度出发,大力开展幸福导向型产业领域的“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实现市场需求拉动与科技创新驱动协同用力。此外,广东也要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重点领域,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规划建设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4.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支持
建议广东依托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省市联合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加大对幸福导向型产业信贷支持。争取设立广东“幸福导向型”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新金融业态,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特别融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推出专门针对“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等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并推广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订单融资等创新型融资工具。此外,广东也可重点推进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和粤科风险投资集团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辅导协调幸福导向型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5.规划建设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
建议广东以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及专业镇等为载体,促进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智能产业、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各个集聚区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信息、研发、金融、培训、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广东可重点推进高端创新资源向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顺德中国南方智谷、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等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集聚。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三大汽车整车产业基地,广州设计港、国家网络动漫产业基地,广东数字家庭国家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