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经济视域下邓小平“人的解放”思想

摘 要:邓小平同志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深入开展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物质保证,为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的做出了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经济 邓小平 人的解放


经济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济解放,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着系统论述。“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途径。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在邓小平人的解放思想里,经济解放是其解放思想和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始于农村、延伸至城市,取得了巨大成功。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与此同时,在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在城市实行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开。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债转股等国企改革逐步推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目标不断明晰。根据邓小平计划与市场的相关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商品短缺得到有效缓解,农业生产生活迅速改善;在城市,国有企业逐步壮大,活力和控制力逐步增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中,党逐步冲破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提出许多全新理念和创新思想,建立健全了各项经济制度。这一改革不但为深化人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且进一步充实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具有重要的人学价值。
  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等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中有着重要地位。人的解放和与其主体性有着强烈的内在关联性,摆脱异化经济关系、恢复人的主体性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应有之义;主体性的发挥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人的解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邓小平直接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促进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全承认和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经济活动中,法律法规一方面对市场主体资格予以确认,对其产权(即财产权)和意志自由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法律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加以规范,对经济活动行为予以维系。同时,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受法律保护,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相应的经济权利和履行应尽义务。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为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提高人的主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在市场机制下,市场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胜劣汰,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市场经济的这一竞争性特点使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农民经济增长和思想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极大地冲击了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使农民从小农经济的桎梏中逐渐解脱出来,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和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打破了旧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机制,消除了依附性、等级性和封闭型的体制机制,促进了新的经营机制的形成。市场经济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使管理者和普通职工逐步摆脱了依附性人格,抛弃了等、靠、要落后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谋求企业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而且“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人的解放与社会关系的呈正先关。依据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摆脱动物的狭隘性”、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内容和巨大进步。
  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型地域性经济,这一经济形式下人严重依附于土地、企业和国家,生产活动较为单一,社会关系十分有限。格式化的生产生活程序和交往半径严重束缚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衍生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单位人事体制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有序流动,在阻碍城市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人的社会关系进一步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的恢复和占有提供了可能。从经济角度而言,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经济活动要求打破时空限制自由进行,需要包括人才在内的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下自由流通。这一开放性特点极大地冲击了依附性、等级性和封闭型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建立。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和生产要素配置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人的社会关系突破了血缘和地域限制而日益丰富和融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上述影响突破经济领域、辐射到社会领域。依据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学说,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从第一种社会历史形态向第二种社会历史形态的转变是二位一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逐渐从“人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后计划社会”里,单位与国家间的附属关系逐渐解体,个人与土地、单位间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动,单位和户籍的约束功能逐渐弱化。市场经济中,个人逐步冲破旧体制下的人格依附关系,由从单位人转向个体人,从政治人转向社会人。更多的生产生活空间回归人本身,个人逐步走出旧有狭隘空间,在市场经济中日益独立和分化。随着普遍交往不断扩大和对自身社会关系的逐步占有,人的社会关系日渐丰富、解放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人的解放。
  三、对外开放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必然趋势,“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同时他强调,“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由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向我们昭示:只有积极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为人的解放事业积极创造条件。上世纪后期,党汲取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科学把握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启了中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篇章。
  三十多年来,在开放层次上,我国对开放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渐进过程,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及内陆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重要标志。在开放领域上,我国的对外也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科教文卫等众多方面,全领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十余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我国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得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重要成就,人的解放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
  对外开放30余年的光辉历程表明:对外开放是发展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关键抉择,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巨大成就表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才能冲破狭隘民族区域局限,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也正是对外开放大大加速了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进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直接推动的经济解放并非一次简单的经济改革,其实质是一部为实现和深化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为深入开展解放事业提供了物质保证,为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在我国无产阶级解放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