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
摘 要:随着供应链实践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符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SCOR模型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是用于供应链诊断和绩效度量的工具,它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新思路和“横向一体化”的广阔的视野。本文通过对SCOR模型的研究,提出构建新的基于SCOR模型的绩效考核的具体思路,希望为供应链的诊断和绩效度量问题上提供一个新思路——基于SCOR模型的绩效管理,来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管理;SCOR模型
1996年,两个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PRTM和AMR)牵头,69家公司参与,成立了供应链协会(SCC),该协会向对供应链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开放。1996年11月该协会发布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
1. SCOR模型概述
SCOR模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基本流程、流程分类结构、流程体系层次结构和绩效度量指标属性。该模型中将供应链流程体系分为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五个基本流程;这五种基本流程又可以按性质分为计划、实施和使能三种类型,如图1-1所示;该模型又分为三个层次,如表1-1所示;在分类和分层描述流程的基础上,按照可靠性、响应性、柔性、成本和资产利用五种属性建立流程的绩效度量体系。例如,通过对模型第一层的分析,结合供应链运作性能指标,可以建立流程第一层的绩效指标体系,如表1-2所示。1
SCOR模型涵盖了所有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相互往来、所有物料实体间的转换、所有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往来以及不合格产品的退货。SCOR模型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体现了流程重组的思想,运用基准比较方法,综合不同产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佳实践,是用于供应链诊断和绩效度量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从基于职能管理到基于流程管理的转变。
2.以SCOR模型为代表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比较
SCOR模型虽然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但并不是第一个供应量绩效评价模型。随着供应链实践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符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众多学者经过不断研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像产销率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产品出产(投产)循环期等,以求能反应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传统的绩效评价相比,“传统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有限资源所取得成果的评估,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部门职能的绩效评价指标。而供应链绩效评价则是对供应链中的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所实现的价值总和的评价。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2两者的具体区别见表2-1所示。
3.基于SCOR模型的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3.1 SCOR模型的方法论意义
从图1-1、表1-1、表1-2可以看出,SCOR模型是一个基于流程的比较完备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它的绩效度量体系,还是建立这套体系的方法论。4它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它对供应链基本流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具有一般性,即五个基本流程类型(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具有一般性。
企业任何一种端到端的流程,如新产品开发流程,都可以看作将需求来源经过一系列加工(设计活动),最后向顾客交付(新产品)的过程。例如,制造企业生产阶段的计划流程是生产任务的计划流程,采购流程是从仓库领取原材料流程,生产流程则是产品的生产流程,配送流程是成品的检验和入库流程,两个退回流程则是次品的退回和不合格原材料的退库流程。并且,任何端到端的流程都要受到计划流程的指导和监督。
(2)该模型的计划、实施和使能的分类方法具有一般性,可以推广到企业全局。
传统的组织分类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结合按业务、按顾客或按地域等原则进行划分,而SCOR模型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流程的类型进行分类。例如,上例提到的生产阶段的基本流程中,生产任务的计划流程属于计划流程,从仓库领取原材料、产品的生产、成品检验和入库流程属于实施流程,生产过程中的库存管理、数据管理等属于使能流程。这种类型的制造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可以参照上述分类方法划分部门职责。
(3)SCOR模型建立的供应链体系的层次结构也具有一般性。
模型中将流程体系分成类型、构成、要素三个层次,这样不但有助于明确流程的隶属关系,而且有助于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层次结构,并且对将流程的任务和绩效指标落实到各个岗位上也有一定的帮助。
(4)按照五个绩效属性确定的供应链各层流程的绩效指标,对在企业内部建立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虽然在企业内部建立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这五个绩效属性不一定完全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框架。这五个绩效属性可靠性、响应性、柔性、成本和资产利用就像是一个剖面,拥有像平衡计分卡一样的系统性优点。
综上所述,SCOR模型的方法论的意义就在于该方法论具有一般性,企业可以在该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体系。
3.2借鉴SCOR模型,建立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
参考SCOR模型,在进行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定义基本流程类型
参照SCOR模型,可以将企业的基本流程分为五种: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流程,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支持系统。具体的名称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具体制定。例如,销售领域中,生产流程可以叫做“销售流程”。而且,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这5种流程类型的排列顺序也可以相应的调整。例如,新产品开发领域中,流程类型的顺序可以排列成市场需求分析(采购)、制定产品计划(计划)、设计与开发(生产)、试使用(配送)以及结果反馈(退货),这样的排序更符合实际情况。
(2)确定流程的层次结构
企业的流程就像组织结构一样,都具有层次性。大型企业的流程往往比较复杂,基本流程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子流程,子流程又可以分解为多个要素流程,要素流程再往下还可以继续分解。以某制造企业为例,参照SCOR模型中流程层次结构的分解方法,描述企业流程的层次结构。图3-1、3-2、3-3为某制造公司业务流程的层次结构。
(3)建立流程的绩效度量体系
SCOR模型的绩效属性结构是按供应链管理要求设计的,并不完全适合企业内部流程绩效的度量。流程的柔性本质也是一种速度,可以与响应属性合并,统称为敏捷性。资产利用属性在在企业内部往往通过成本这一属性加以反映。流程如果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就说明它是高效率的。如果流程对所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出了贡献或产生了一定价值的效果,就说明它是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流程的五个基本绩效属性可概括为可靠性、敏捷性、成本、效率和有效性。如表3-1所示。
(4)建立流程中关键点的绩效考核指标
流程中能对流程的运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就是流程中的关键点。对流程的关键点就行考核,能有效的衡量流程的绩效,使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根据可靠性、敏捷性、成本、效率和有效性这五个绩效属性,设立各关键点的考核指标,如表3-2所示。
4.结束语
随着供应链实践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符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纵观现有的几种绩效考核技术,像KPI法、平衡计分卡法、目标管理法以及360度考核法等都不能独立承担对流程的控制以及支持。SCOR模型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是用于供应链诊断和绩效度量的工具。它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新思路和“横向一体化”的广阔的视野。本文通过对SCOR模型的研究,提出构建新的基于SCOR模型的绩效考核的具体思路,希望为供应链的诊断和绩效度量问题上提供一个新思路——基于SCOR模型的绩效管理,来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提高。